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73 章 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3
    【华夏的印刷术虽然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重要阶段,实际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谓雕版原来如此。”听到印刷术的起源,大秦时期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帝王的印独独称为“玺”,臣民称为“印”。

    不过到汉代之后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为“玺”,汉代将军印称为“章”。

    淳于越有心印刷儒家书籍来传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数比较少,这雕版印刷若是印书想必做石刻太难太费时,莫不是换了其他材质?”

    这时有人随口道:“莫非是木板?听闻有人官印遗失之后用木头刻印章代替。”

    嬴政:???

    还有这事?

    他静静地看向说话的人,哦,是谁呢,是李信。

    “谁的官印遗失了?”

    李信顿时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着头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隐瞒,还是真得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官印,只淡淡道:“去将作监补。”

    李信大喜:“谢陛下!”

    嬴政:“记得把补官印的费用一起交上来。”

    李信:嘤!

    【先秦时期的印章和石刻启示了印刷术,用纸张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后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种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

    阴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图案,沾上红色印泥引出来同样是红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体;

    阳文是指突出来的文字或者图案,印刷出来的效果通常是实体的字。

    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时刻也是带着保密的作用。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写好之后用麻绳扎好,在打结处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后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类似后世蜡封的一种保密手段,通常用来传递公文和密信。

    在纸上出现以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就是在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使用黏性胶泥,所以启发了毕昇的泥活字。

    .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时没少刻。”刘彻想起了史书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禅,刻石;出巡,见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盗贼了,刻石;寻仙求长生,刻石……

    相传始皇帝留下来的刻石有六处之多,刘彻没见过,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来,刘彻是见过的。

    《琅琊石刻》拥有最长的石刻文,记录了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功绩,

    并且成为了历代文人喜欢瞻仰的地方。

    刘彻也有封禅泰山的雄心壮志,

    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称为“千古一帝”,刘彻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个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壮观的!

    刚想到这里,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启发。

    “陛下,手抄书容易出错误,不如在太学门口树立书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启发了印刷术,顿时来了灵感。

    假如在太学门口立下石刻,太学学子岂不是都可以近距离学习和拓印圣贤书籍?

    蔡邕越想越觉得能行,看到刘彻颔首,一副很有兴趣示意自己继续往下说的态度,顿时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绍:“比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等圣贤经典,可以让天下学子去抄写真正的圣贤书。”

    “好!”刘彻很爽快就答应了。

    始皇帝没有刻圣贤书吧?

    他的太学就有!

    “不拘于儒家书籍,其他各个学派都可以。”刘彻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过的农学和其他知识,都可以。”

    个人记录难免记错,立个石刻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去学习。

    就算有印刷术有书籍也不影响什么,大汉才刚刚造出纸张,无论是造纸还是印刷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注定价格会很昂贵,不是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纸张和书本的。

    【华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时期印刷的《金刚经》,全称为《金刚波若菠萝蜜经》。

    这本木板印刷的经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为气候干燥历经几千年依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天幕放出《金刚经》的长卷照片,隔着玻璃展示柜的照片,拍得并不清晰。

    看似薄薄的一层玻璃,隔开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距离,还有拥有权易主的遗憾,千年辉煌落魄后的惋惜。

    每次在海外博物馆看到华夏文物,没有人能笑着走出来。

    《金刚经》不仅仅是经文,是6个纸张粘接起来的16米长的经卷,卷首诗图画,描绘释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

    根据卷末的印章,落款是咸通年间监制,而咸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号,木刻《金刚经》于咸通9年诞生。

    .

    “竟然是大唐的佛经。”李世民受到皇后的影响,对佛经也有所研究,《金刚经》这样的经典自然是熟悉的。

    看到大唐的《金刚经》被外邦人偷走,又变成了国外博物馆里的藏品,李世民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1907年,朕记得大清是1912年亡国。”

    祸害自己也就罢了,连着前朝一起祸害,这清朝隔着几千年祸害大唐,真是害人不浅!

    尉迟敬德怂恿道:“陛下,天幕说那清

    朝是北方民族,说不准是什么突厥后代,我们先把突厥打趴下。”

    这个主意,李世民也很心动。

    但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刚刚送了那么多牛马给大唐,立刻翻脸就打也不太好。

    主要是,大唐的内忧外患也没平息,不是最好的时机。

    李世民只能按捺住自己也蠢蠢欲动的心,看着天幕:“天幕的四大发明里还有指南针和火药,一听就是跟司南和后世的火器相关,先学着,学会了再去打突厥事半功倍。”

    【雕版印刷出现的更早,根据雕版印刷与先秦石刻的关系,2000年前应该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的美称。】

    华夏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是凸版印花。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凸版,用来印刷陶器上的花纹。

    到春秋战国时期,凸版印花被使用在织物伤。

    西汉时期有了较高水准,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用3块凸版套印再加彩绘制成的,这可以说是后期木版画套色印刷的雏形。

    .

    刘彻第一次对工匠的手艺起了兴趣:“想不到这些平常的服饰花纹印刷后世如此重视。”

    他抬起衣袖,看着自己衣袖上的花纹,饶有兴致地抚摸着,打算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工匠们是如何操作的。

    后世既然如此重视,说明有其值得重视的地方。

    在汉宫中,染匠们听到天幕提到西汉的印刷彩绘之类与他们工作相关的词语,这才从低头的忙碌干活中抬起头,这一抬头就看到了天幕上放出的染布印花彩绘布料。

    “这不是我们染印的花样吗!”一位匠人惊喜地指着天幕。

    那个布料,那个花色,是诸侯王才有资格穿的,只有他们这样的宫廷匠人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染印。

    两鬓微白的匠人用手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他的手指尖很有特色,因为常年被植物染料染色,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变得有些发褐色:“是啊,没想到我们也能青史留名。”

    年轻气盛的匠人还有些不甘心,纠正道:“是我们的布。”

    “对我们这样的匠人来说有什么区别。”中年匠人眼角的皱纹笑的蜿蜒开来,带着几许欣慰。

    年轻匠人:“区别大了,宦官都能凭借造纸手艺封侯,还有这活字印刷术的毕昇,说不定又一个封侯拜相……”语气里的羡慕之意整个院子里的匠人都听出来了。

    但是其他人也顾不上嘲笑他,因为他们谁不羡慕呢。

    “若是我们也能改良出新的印刷术就好了……”年轻匠人低声道,心里一个种子在缓缓发芽。

    若是可以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改变出身地位,他这辈子是死也值了!

    【不过,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籍,是大家都没想到的,长孙皇后的《女则》】

    唐太宗时期,长孙皇后搜集了历史上后妃和其他妇女的故事,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女

    则》。

    636年,年纪轻轻的长孙皇后去世。

    她去世后,生前伺候长孙皇后的宫人将此书作为遗物送到唐太宗那里。

    “陛下,这是皇后娘娘生前所作的书籍。”

    李世民非常悲痛:“朕痛失一良佐!”

    他翻阅着妻子亲笔书写的《女则》,一边看一边落泪,悲伤之余,不想让皇后费尽心血所著的书被束于箱笼之中。

    于是,李世民下令,把《女则》用雕版印刷印制出来,在民间发行。

    隋末唐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当时受佛教影响,普遍印刷佛经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则》,是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

    “观音婢!”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去世,瞬间犹如被大锤重击大脑,一瞬间蒙蒙的,条件反射紧紧抓住长孙皇后的手。

    “母后!”尚还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担心的看着母亲,几个女儿早已齐齐激动地扑向长孙皇后,拉着母亲看来看去,难过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至于李治,得等两年后才出生。

    长孙无忌也担忧地看着妹妹:虽然知道观音婢身体不好,但是却没想到如此不好!怎会年纪轻轻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纪年法,现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只还有十年寿命。

    十年后,她也才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

    “太医!太医快给皇后看看!”李世民大声呼喊着太医,急的都顾不上是在大臣们面前。

    “陛下,臣妾没事。”长孙皇后连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时也显得很无力了。

    【可惜,长孙皇后呕心沥血用一生时间写,唐太宗推广天下的《女则》,宋朝以后,因为女子不得干政,这本后妃教科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最终失传。】

    刘娥出身不高,入宫之后才有机会读书写字,闻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后写得书,为什么不让后妃看?”

    说起来,皇室藏书那么多,她好像都没好好读过,或许遗漏了许多财富。

    “去宫中藏书阁找找,有没有《女则》。”

    很快,宫人带着《女则》来复命。

    尽管当权者不喜,但是出于帝王家对天下知识的垄断权,和古人对书籍的看重,也没有毁坏,只是让它封起来在角落蒙尘。

    宫人自然是擦干净之后送来的,刘娥翻了翻,意外地睁大眼睛:竟然是这样的内容?难怪会被禁。

    刘娥原本找书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还有,为了避免日后遗失,将《女则》印刷后传到民间。”

    李世民身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则》传阅天下人,她身为掌权的女性,更不会约束女子发挥自己的能力。

    虽然可以想象,一定会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拦,以往刘娥还会忌惮自己的身后名,现在已经不在意了。

    从

    她专权开始,从她屡屡用龙袍试探与龙椅的距离开始,就注定会为男性当权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为何不更大胆一点,直接把那群老顽固气死,也可以让自己耳朵清净点。

    想到这里,刘娥甚至悠然往龙椅上一靠:“如此好书,当为天下人欣赏,等书重新刻印后,给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middt;“?_[(”

    中,对女子贞节表扬的最少、但是对智慧女性表扬最多的史书。

    比如谢道韫老年遇到贼寇拔剑杀贼的故事,就出自此书,并且表扬谢道韫有“林下之风”。

    还有许多例子:

    苻坚妾张氏“明辩有才识”,上疏力劝苻坚南征。

    毛氏“壮勇善骑射”,军营被姚苌攻破时,她“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人与苌交战”,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书史,能鼓琴”。

    辛氏“聪朗有才鉴”,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点处事,在错综复杂的曹魏政治斗争中如鱼得水……

    比起宋明清时期表彰的“节妇”“孝女”,《晋书》上记载的魏晋女子能文能武,聪慧过人,懂军事懂政治。

    【其实《晋书》的作者同样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说出名字各个在后世都是鼎鼎大名。】

    负责监修的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负责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学大佬——李淳风;

    其他十六位编纂者里同样有许多名臣。

    比如巾帼女相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上官仪自己也是著名诗人和文豪,当做宰相;后来武瞾的心腹、成语“笑里藏刀”的来源李义府,也当过宰相;还有编纂了《艺文类聚》《周书》和《唐高宗实录》的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众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王羲之和陆机写史论。

    众多文武兼备的文豪名臣修书写的《列女传》,挑选的女子楷模充分说明唐初的风气,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识和技艺,而相对忽视传统三从四德的“妇道”。

    后世修前朝史书都会受到当朝文化风气的影响,《晋书》这样的“魏晋风流”与其说是魏晋风气

    ,

    ,

    比起欣赏女子守贞守节,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赏女子的才艺甚于妇道的《晋书》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后作品《女则》的核心主题。

    .

    李世民听到后世怀疑长孙皇后的书,比自己的书被质疑了还生气:“《女诫》?观音婢写得书怎么是那写给自家女子看的私书可以比得!”

    长孙皇后安抚着李世民,比李世民还要看淡生死。

    她对自己的身体其实心里一直有数,此时天幕说她芳年早逝,对她来说,不过是提前解开谜底。

    事实上,她的注意力在另外一点。那就是天幕之前提过的女皇武曌的心腹和女宰相的祖父,原来都参与修过《晋书》。

    这岂不是意味着,贞观朝的这么多名臣,都留到了武氏当权时期。

    但是这一时期,别说还没见到武曌本人,上官婉儿也还没有出生,连靠着李治东宫举荐的李义府都还不知道在哪里。

    民间的李义府此时才12岁,但半大孩子早已开始学习,他自幼就颇有城府,看到天幕上对自己的介绍,完全不觉得是耻辱,反而颇为向往。

    “笑里藏刀,这个名头可不太好。”

    但是能当上宰相,成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义府眼眸闪烁:明天就去改名,关系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亲族也会配合。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从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发展到“单版复色印刷”,并且以这种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因为单版复色印刷时颜色容易混杂渗透,印刷效果不好,后来印刷工人发现分板着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于是发展出了“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现在木版画印刷基本也就是单色和套色,可以说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础。】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

    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

    刻上凸面反字,

    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好看,单独看都不好看,印刷出来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毕昇在1041-1048年制成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术影响了几个世纪,一直到现在,凸版铅印虽然材料和设备不同,但是印刷的基本原理依然是北宋

    时期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昇在尝试了泥活字后,还研究了木活字,虽然当时毕昇觉得木料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容易变形,但是木活字对后世影响最大,仅次于雕版。】

    【后世不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木活字、回鹘文木活字,明清时期普遍使用木活字,因为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这也是明清时期书籍普遍的重要原因。】

    天幕放出各种不同文字的木活字,因为是修复后的文物,大多有些磨损,这也是木活字的缺点——不如金属耐磨。

    现如今保存比较好的木活字,已经都是近代的。

    从古墓里偶尔出土的木活字,刚出土跟竹简一样,黑黑的一团看起来像朽木,修复起来极为艰难。

    毕昇看着看着,眼眶湿润了。

    原来大家都在用他的木活字啊……

    哪怕他不出名,哪怕他生前没推广开,也不重要了……

    闻询赶来沈括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13761436

    16

    &middt;&middt;

    1440&middt;

    &middt;&middt;“♀”

    。】

    古腾堡最大的贡献是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

    金属字母排列成印刷树叶,

    字母可以被重新使用。但是木刻地底板不能重新使用。

    但是他同样为活字印刷的工业化带来了做出了巨大贡献。

    .

    “多谢沈公子!”听到天幕说是因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才让自己的的技术流传到西方,进而流传到全世界,毕昇对沈括行了个大礼。

    沈括立刻扶起他,哈哈一笑:“同喜同喜!我又被天幕夸了一次!”

    两人叙旧情没说多久,齐齐被德国人的印刷机吸引了注意力。

    “这印刷机有意思!”毕昇和沈括异口同声说道。

    接着两人相视一笑:“看来,我们又有新任务了。”

    已经知道泥活字和木活字后世留名,但是还有更好的金属活字,甚至还出现了速度更快的印刷机。

    参考物就在眼前,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研究?

    原本感觉自己垂垂老矣的毕昇瞬间什么年龄负担都遗忘了:他还年轻!还可以再造一个新发明!

    【当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传播到10多个国家后,文艺复兴到来了。】

    首先,可以自由印刷书籍后,打破了宗教的垄断。

    16世纪,马丁·路德称赞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远扬”。

    当民间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兴盛,开始出现人性与自由的主题,对神权开始质疑,对传统权力开始挑衅,并且开始成立自己的学说,促成西欧社会脱离“黑暗时代”。

    【印刷术甚至促成了美国的独立】

    莱克星顿战役打响后第9个月,著名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著作了一本小册子,名叫《常识》。

    看起来好像是写生活常识内容,实际上这是一本政治宣言书籍,引导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摆脱英国统治获取殖民地独立。。

    《常识》的内容很短,仅有几十页,但是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定价低廉,内容简短,通俗易懂,以致于只有300万人口的殖民地卖出了50万册!

    50万人在阅读一本号召他们反抗英国统治的书籍,还在与家人、朋友传阅,分享,让《常识》的内容深入人心,快速颠覆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曾经,他们是英国派遣来美国开辟殖民地的劳动者,以为接受英国政府的统治和剥削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常识——

    “美洲与欧洲隔着辽阔大海,根本不是一个国家!”

    “美洲如此巨大,英国如此渺小,我们根本不应该被一个小小的岛国统治!”

    “什么是常识?被英国统治是常识吗?不!独立才是常识!”

    “我们要独立!要自由!”

    最后,独立的口号响彻整片大地:

    “要独立!要自由!”

    “独立!自由!”

    .

    弘历看得头皮一阵阵

    发麻。

    反清复明的汉人屡禁不止,他大兴文字狱就是怕汉人被文人煽动起来,现在怕什么来什么,天幕上的这美国人,不就是被一本书煽动的吗?

    可是天幕明明白白嘲讽过他的文字狱,现在继续管控只会刺激的汉人反抗的更加激烈。

    弘历不由地怒骂天幕:“你只记得批评,倒是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本《常识》对美国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在,美国如今动不动喊“自由民主”,因为那是他们的立国理念,哪怕他们并不是真的“自由民主”。包括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也起源于这本书,托马斯在书中命名了美国的全称。】

    【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托马斯·潘恩也因此被称为“美国体制之父”】

    嬴政开始认真思考,秦国的立国理念是什么。

    父皇,大父,先祖们,喊过什么口号没有?

    好像没有?

    虽然奋六世之余烈,历代秦王一直以统一六国为目标,但是论喊口号,似乎不如这美国人。

    这可不行。

    嬴政认真地看向李斯:“这种简单的书籍很适合发放给百姓统一思想,你也去想一想怎么写。”

    李斯抚须的手微微颤抖:陛下,您还记得自从天幕出现以来,交给他多少新任务了吗?

    【感受到舆论和印刷品带来的政治效益,美国人开始应用在方方面面。】

    【首先,不会缺席的就是战场。】

    【在二战期间,美国印刷了上千份投降的宣传单,然后真把意大利人劝投降了。】

    二战时期,美国抵达西西里岛时,遇到了意大利军队,双方实力差不多,打得激烈而焦灼。

    美军将领撤退后十分焦虑:“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对整个同盟军战局都不利。”

    副将看着剩下的枪支弹药发愁:“但是他们实力和武器装备也不差。”

    参谋团在一旁吐槽:“听说意大利军队反战情绪很高,这也没看出来。”

    “我还听说因为反战,意大利军队总喜欢投降。”

    “也没见他们投降,那种撬不开弹药箱选择投降的好事我们怎么没遇到。”

    将领突然福至心灵:“等等,我们好像也没劝降?”

    “试试。”几位高级军官彼此对视一眼,立刻达成一致意见,“赶紧制作劝降传单,今晚就空投。”

    当晚,“唰唰唰——”的传单在意大利的阵地上空,下雪一般白花花的落下。

    纸质劝降单印着意大利人最喜欢的葡萄酒和意大利面,加上劝降话术,趁夜快速空投出去。

    美军将领一夜等待,当天晚上就发现:还真有了效果!

    凌晨时分,就有接到传单的意大利士兵摸黑主动找到美军,拿出劝降传单问美军:“你们这个是真的吗?不是骗我们的吧?”

    美军士兵被送上来的战功惊喜到了:“是真的是真的!”

    “宣传单

    太少了,

    我们抢的都打起来了,

    我好不容易抢到的,还受伤了。”意大利士兵还抱怨,“还有,我的意大利面和红酒呢?”

    “马上就来,马上就有!”

    “好的,谢谢。”

    意大利士兵十分配合,看到承诺的意大利面和红酒被送到自己手上,主动缴枪,乖巧地蹲进战俘营,然后开始美滋滋吃面条喝小酒。

    他并不寂寞,因为没多久,其他意大利士兵很快相继来陪他了。

    “嗨,兄弟。”

    “嘿,你竟然已经吃上了!我的那一份呢!”

    “我的!”

    “还有我的!”

    “除了红酒,还有音乐吗?我想听小提琴谢谢。”

    ……

    美军靠着牺牲自己的补给,轻松地打赢了一场战争,这其中劝降单的作用必不可少。

    .

    朱橚看得目瞪口呆:“这都可以?”

    虽然他相对其他兄弟文弱了点,不擅长骑马打仗,但也知道打仗很辛苦,怎么天幕上的打仗看起来轻轻松松?

    “没听说,反战情绪严重吗。”朱元璋恨铁不成钢,他儿子怎么这么好骗,白瞎了自己平时的教导。

    太子朱标一边咳嗽一边解释:“这么想要食物,说不定军营已经食物匮乏。”

    “可是看起来也不像僵持很久粮草跟不上?”朱棣也迷惑了。

    “主要是不想打咳咳。”朱标咳嗽的更严重了,脸上甚至泛起一丝病态的潮.红。

    朱元璋担忧地询问:“标儿,你身子还好吧?”

    “没事,只是偶感风寒。”朱标刚说完,喉咙又是一痒,他感觉有熟悉的血腥味冲上来。

    当着父皇和兄弟们的面,朱标强行把血液吞了下去。

    朱棣疑惑地看了大哥一眼:他怎么觉得,老大的状态有点不对劲?

    【其实从一战期间,各国为了攻心,专门成立了宣传站,不单单是美国,德国、英国都有,专门空投劝降宣传单,还离间攻心。】

    从一战开始,德军就开始用飞机在上空撒投降的宣传单,上官想阻拦也没用。

    城市上空,传单漫天飞舞。

    不需一个士兵,就可以让敌人自乱阵脚。

    上官挨个逼问:

    “你们有没有拿传单?”

    “有没有拿传单?”

    “你们是不是想投降?”

    “大声说,是不是!”

    越是严苛,越是起到反效果。

    只是因为捡宣传单就被惩罚的士兵汇聚在一起嘀咕:

    “还不如投降了算了……”

    “正好晚上,不如趁夜……”

    .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

    “打仗时不想打了很正常,甚至想要投降敌人,被更大的利益诱惑想通敌的也正常。我军队中也有,还有人私信联系敌人,我都知道。但是,我也可以装作不

    知道,只要你压得住,不要自乱阵脚,士兵还是会听你的。”

    朱棣连连点头:“父皇说得对!”

    【美国发现了宣传单的好处,开始研发“纸片炸弹”,把火药与印刷结合起来,用在多个战场。】

    美军在二战时期,开始研发“纸片炸弹”。

    因为飞机投放容易被盯上,于是美军直接研制远程炸弹,可以远距离投放过去。

    比如美国海军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曾经就是负责投放航空宣传炸弹,使用集束炸弹,一次发射,多个子母弹发射出去,子母弹里就是多个“纸片炸弹”,会同时在多个地方爆炸出无数的宣传单。

    美军第一次在航空领域上投放宣传炸弹是在二战时期,后来,在越南战争、阿富汗战场、伊拉克战场,均投放过纸片炸弹。

    美国的纸片炸弹虽然对敌区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有人称这种炸弹威力“杀人诛心”。

    【除了战争时期扰乱军心,劝降敌军,战争后期和大后方同样用印刷品立下奇效。】

    【海.湾战争中,美国发明了通缉扑克牌,为战后抓捕伊.拉克高层立下大功。】

    【值得一提的是,发明通缉扑克牌的不是什么高官,是一名印刷厂的普通工人,斯普林斯顿。】

    美军一开始想到的通缉伊高官的办法相当传统,是以普通传单和通缉令形式在伊.拉克大量投放,这一任务交给了斯普林斯顿工作的那家印刷厂。

    由于印刷工作量太大,工人们经常在休息时打扑克来放松。

    年轻的印刷工人斯普林斯顿正在和工友们打牌,一边打牌一边骂:“战争还不结束,天天加印,天天加印,累得都不想干了!”

    工友嘲笑他:“你要是一夜暴富就可以不用干了。”

    男人们随意地打着牌,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地聊着。

    “听说伊拉克战场没?高层都跑了,高价通缉,如果我们要是抓住一个,后半生无忧。”

    “想得美,通缉令要是真那么有效果,至于挂那么久吗。”

    “要想赚钱,拿着通缉令去找,找到就有钱了哈哈!”

    “我有病吧还随身带着通缉令不成,谁记得通缉令上的家伙长什么样,看过就忘记。”

    工友说着,一张扑克牌甩在了临时用来当小桌子的板凳上。

    斯普林斯顿看着扑克牌上的人头图案,猛地爆发一个想法:人不会随身携带着通缉令,但是会随身携带扑克牌。

    尤其是累到疲惫的士兵,在军营里也不敢喝酒放松,只能靠打打牌来娱乐。

    “何不把这些通缉对象都印到牌上?”

    斯普林斯顿脑子里浮现这个想法后,一直憋着。

    下工后,他回家立即登上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网站,给负责官员发了一封邮件,讲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斯普林斯顿的创意被采纳了。

    不但被采纳,扑克牌通缉令也开始快速生

    产,斯普林斯顿所在的印刷厂开始生产他发明的扑克牌通缉令。

    美国印刷了海量的扑克牌通缉令,不仅发放给自己的军队,让驻伊联军士兵几乎人手一副,还给当地居民特别是巴格达市民分发了近百万副。

    扑克牌通缉令一共55张,比普通扑克牌多1张,多出的这张没任何花色和数字,是一幅简单的伊拉克地图,标明了伊地形特点和行政区划,能让玩牌的人对伊拉克基本情况有个了解。

    牌中的大王、小王不是人们先前以为的萨.达姆和库赛,大王是伊军官军衔的英文与阿拉伯文对照,小王是对伊拉克人姓名的说明。

    其余的52张则分别是通缉的伊高官的照片、姓名和官职说明。

    扑克牌通缉令比常规的通缉令更随处可见,士兵、居民天天打扑克天天看,时不时调侃几句。

    “我若是抓到这家伙,一夜暴富!”

    “看我的大王!这可是价值三万美金的大王!”

    等到有人在街头无意中瞥到通缉犯的面孔:“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

    立刻有人回忆起扑克牌通缉令上的头像:

    “这是那个三万美金!”

    【扑克牌通缉令的速度是相当高效率的。】

    【2003年4月12日,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亮出扑克牌通缉令,全世界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都感到出乎意料。

    2003年5月2日,17名扑克牌上的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落入美英联军之手,伊拉克前副总统马鲁夫投降。

    2003年12月13日,前总统萨.达姆被抓,被处死。12月22日,萨.达姆两个儿子被抓,被处死。】

    “短短的9个月!短短9个月!”

    十年时间灭六国、至今留下不少六国余孽的嬴政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这么快!这么快!

    “这印刷术,一定要迅速研究出来!”

    大秦已经有纸,也有颜料,有善于写实的工匠,天幕上的这些扑克牌游戏看着也不难,大秦完全有条件学起来。

    此时此刻,嬴政想起了自己被刺杀的那些年,想起那些久久没找到的刺客,也想起了至今还没找到的大才张良。

    “哼,现在看你们往哪躲!”

    他还不知道,在某些时候,刺客和大才,可以合二为一。

    【在这一段时间内,前国防部长、前石油部长、前财政大臣、前内政部长、前贸易大臣、前军事工业部长等等一系列重臣,全部很快被抓被杀,前总统的兄弟和家人早他几个月就被抓被杀。】

    【可以说,论通缉寻人,通缉扑克牌立了大功,当时的美国媒体和军部同样认可这个事实,并且给予了发明这个创意的印刷工人重赏。】

    唐朝时期,民间看着扑克牌游戏,觉得十分亲切,这不就是叶子戏吗,他们常玩。

    “我们也有叶子戏,也可以印刷。”

    北宋时期,诗人杨大年

    看着自己改良的马吊:“原来马吊后世叫做扑克牌,还可以有如此用处。”

    明朝时期,玩马吊的更多了。

    因为吴地最喜欢玩马吊,也被叫做吴吊。当时的马吊牌同样有了画像人物,流行绘制《水浒传》人物,相当于大王的万万贯画有宋江。玩法是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类似玩大老二。

    清代时,马吊又衍生出“斗虎”、“红楼叶戏”、“诗牌”等游戏,听名字就知道,与红楼和诗词相关,玩的比较文人风雅。

    但并不是没有普通民众玩,明清时期沉迷马吊的百姓太多,以致于曾有文人痛斥,说“明亡于马吊”,“清赌博风气太盛”。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扑克起源于叶子戏,叶子戏是现代扑克、麻将、字牌的鼻祖。】

    【而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华夏,但是华夏却从未想过,桥牌不止是娱乐和玩物丧志。】

    荆咕说着也深深叹气。

    这该归罪于谁呢?

    相传最古老的叶子戏起源于汉朝,是韩信发现军中将士无聊发明的叶子戏,怎么说跟战争也是相关的,但为什么华夏人就是没有人想到把叶子戏运用于战争?

    【在战争的大后方,因为男性上了前线,政府为了鼓励女性也参与到战争生产中来,出现了各种招贴海报。】

    美国对于战争时期的宣传很早就开始了,一战时期就建立了一个宣传部,专门来宣传战争的各种好的情况。

    二战时期,美国被卷入战争后,开始一边用招贴海报征男人去前线,一边鼓励女性进入工厂生产军工武器。

    著名的征兵海报就是“山姆大叔”需要你,用色鲜艳,意喻明显;

    然后鼓励女性的海报以女性为主角:

    女性挽起袖子,露出肌肉,打螺丝钉:“我们做得到!”

    年轻夫妇手拿钢叉:“这个夏天去农场工作。”

    美国小姐行军礼:“胜利就在你的手指上!”

    军队需要速记员,开始让女性成为军队文职人员。

    “想念不会让他马上回来,赶紧工作吧!”

    “姐妹儿,干得好,我没想到你能做男人的活!”

    “美国妇女做得最好!”

    ……

    论洗脑,美国是专业的。

    当你在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的洗脑标语,哪怕一时间不以为意,依然会受到影响。

    事实也证明,这是有用的。

    【据美国劳工部女性事务处在1944年的一份统计,制造业,尤其是军事制造业,女性工人中有将近一半是珍珠港袭击之后才加入。在这些来后才加入制造业的女工中,大多是曾经的全职家庭主妇,也有一部分之前还是学生。】

    说到这里,荆咕想起了明朝时期众多的“节女”“孝女”书籍,想起明朝那么发达的印刷业用在这事上面就来气。

    【华夏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却没发明如何在战场上给敌人洗脑,光顾着给国内的女同胞洗脑,怎么不给侵略性如此强大的蛮夷洗洗脑呢?】

    【你们眼里只有女人,没有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