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85 章 武术与军事2
    【唐朝尚武,这是后世普遍的认知,甚至有人认为少林寺的习武是从唐朝开始,还因此编出了十三武僧救秦王的故事。】

    黑沉沉的夜色中,身穿铠甲的李世民捂着受伤的胳膊,在一群和尚的护送下快速躲到寺庙深处。

    “秦王殿下,请这边走!”

    “大师,把我们藏在这里岂不是会连累大家?”李世民的伤势不轻,失血过多脸色都白了,他的亲信牺牲的只剩下两人,搀扶着他。李世民这个时候还不忘担忧自己连累寺庙。

    和尚却颇为自信:“秦王殿下无需担忧,我们寺庙自有自保之力。”

    李世民依然要多说什么,外面突然传来马匹嘶鸣、大部队人马抵达的声音,和尚快速低声道:“嘘——跟我来!”

    少林寺的外面已经被追来的敌人包围了,李世民心下一沉。

    他们来不及多说,也没办法逃走,只能选择跟随和尚的指引,躲到寺庙深处的柴房里。

    和尚留在柴房,给李世民找草药处理伤口,李世民还在担忧外面,他甚至听到了外面熟悉的王世充部将的吼声:“交出李世民,不然我放火烧寺!”

    “交出李世民!”

    “交出李世民!”

    李世民一紧张,肌肉紧绷,让和尚给他扎针止血的银针都插不进去。

    “殿下,放松点,我说没事就没事。”

    和尚非常淡定地安抚,依然一派轻松模样。

    李世民很疑惑,大师看起来的确很镇定,不是虚张声势,可是到底为何,有什么底气?

    或许,他到了少林寺外就知道了。

    此时的少林寺门口,被叫喊惊扰出来的方丈等人看着对面凶神恶煞的兵马,并没有紧张,只说了一句:“阿弥陀佛!施主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方丈越淡定,王世充越愤怒:“李世民是不是在你们这里?”

    方丈:“出家人不打诳语。”

    然后不说话了。

    不承认是,但是因为不能说谎,也不能说不是。

    相当于默认。

    这态度更加刺激王世充:“臭和尚,你就不怕我们烧了你这破寺庙?”

    方丈:“阿弥陀佛!”

    王世充的手朝着方丈伸手抓去,却听到沉重的脚步声突然响起,震颤的大地都在震动。

    他下意识一颤抖,方丈已经轻松从他手下飘走,站在远处朝他拈花一笑。

    而王世充已经无心关注方丈,他看着面前金光灿灿的武僧,瞳孔猛缩。

    “咚!”

    “咚!”

    “咚!”

    少林寺的杀手锏——十三武僧走了出来。

    十三位武僧袒露的上半身肌肉发达,各个看起来都是常年习武的高手。

    他们沉默地走到方丈身后,运功之后肌肤如同金色,仿佛是一堵铜墙铁壁,让任何凡人无法逾越。

    身经百战

    的将士和同样染血无数次的军马开始慌乱起来,马匹约束不住地嘶鸣,退缩,仿佛感受到了猛兽的气息。

    士兵们同样控制不住地畏惧,议论纷纷:

    “是金钟罩铁布衫!”

    “少林寺十三武僧!”

    “武林第一高手!”

    连王世充自己都下意识后退一步,反应过来后立刻恼羞成怒:

    “早就听说少林寺铜人阵十分厉害,今日让我领教领教!”

    说完,根本不等对方的反应,王世充挥舞着大刀,朝着正对面的铜人武僧冲了过去——

    “嘭!”

    只见金光一闪,十三武僧如同一人,整齐划一地向前挥棍,直接把王世充的大刀打飞出去,人从马背上挑飞,化作天边的一道流星。

    仿佛只是一眨眼的错觉,下一秒再看时,十三武僧依然站在原地,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一动不动,毫无表情,仿佛只是十三尊铜铁铸就的雕像。

    .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看到夸张的故事剧情、看到神武的十三铜人武僧都来帮助自己,笑得仿佛真的有神兵:“哈哈哈哈!少林寺什么时候有十三武僧?什么时候有金钟罩铁布衫了?朕可得去问问方丈是不是瞒着朕!”

    长孙皇后微微嗔怪道:“陛下就别吓人了,这么一问,方丈直接就得闭庙了。”

    李世民笑容收敛了点,再看天幕,想着提到的少林寺,对佛教大兴有些担忧。

    原本唐初为了吸取梁武帝崇佛亡国的举措,大唐初期是抑制佛教倡导道教的。

    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寺庙的帮助,后来也赏赐了田地给寺庙并且记功,但是登基后并没有给与佛教和寺庙太多优惠政策,反而是严格管控。

    这样的严格管控不但让后来的玄奘想出国求取真经困难重重,也让历史上所谓的高阳公主与辨机私会根本没有发生的环境。

    和尚出入寺庙都要报备登记,越是身份尊重越是管控严格,连玄奘法师都得混入难民才能离开长安。

    “陛下,不如顺势而为。”长孙无忌迅速献策,“既然天幕说少林寺是支持陛下,站在陛下这边,那不正说明陛下是天命所归?”

    “爱卿说得对。”李世民放下担忧,没错,天幕夸了他很多次,他是千古一帝,不是梁武帝,不会做那等信佛信到亡国之事。

    而大唐时期的少林寺:???

    正在与方丈论道的香客兴奋了:“方丈,你们真得有十三武僧吗?”

    “没有!”方丈哭笑不得,虽然很感谢天幕帮少林寺宣传,但是这个十三武僧真没有!

    香客:“会不会你们现在没有,以后才有?”

    方丈也疑惑了,难道,少林寺真得是有了什么奇迹遭遇,才有了这么神奇的功法?

    香客神神秘秘凑过去:“方丈,我现在剃度出家,你让我加入十三武僧如何?”

    方丈:“少林寺真得没有十三武僧!”

    香客拍拍自己胸

    口:“现在有了!方丈,你等着,我马上就找齐剩下十一个兄弟!”

    方丈:“………”

    【不过呢,根据史料,这一段是后世夸张的演绎,也就是说,是假的~】

    香客:“……”

    方丈:“施主,我就说了少林寺真的没有。”

    香客:“我的十一个兄弟!没了!”

    方丈:“………………”

    .

    西汉,刘彻:“哼,朕就知道。”

    看得刚刚他也是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去找少林寺找十三武僧,这么厉害,若是给自己当亲卫队,岂不是天下无敌?

    结果,哼,天幕真是促狭,又骗他!

    .

    秦朝,嬴政一直很淡定,看得儿女们无比佩服。

    刚刚他们看得心潮澎湃,就朝跟着喝彩,没想到后面天幕说是假的,假的……

    嬴政看着儿女们患得患失的表情,神色冷静:做什么梦呢,大秦连佛教都没有,还少林寺十三武僧,呵!

    【隋唐时期的佛教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少林寺或许真得参与过军事上帮助李世民,但是武僧和僧兵是到明朝才出现,在唐朝还没影子。】

    “还真有武僧!”玄奘都来了兴趣,“后世的少林寺竟然还有僧兵!”

    年轻的和尚:“师父……”

    玄奘:“大唐尚武,看起来大明也不遑多让。”

    和尚:“师父……”

    “贫僧当年西行路上格外艰难,又是混入难民群,又是从城上坐着吊篮放下去,又是沙漠徒步,太累了。若是那时贫僧也有神功附体,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一日就飞到印度国去?”

    玄奘想起往事,陷入回忆中。

    玄奘想要西行,其实大唐朝廷是不允许的,所以最开始玄奘混入难民队伍才能顺利离开长安。

    抵达凉州的时候,因为唐朝廷的命令已经发至,都督李大亮将玄奘扣留城中逼迫回京,城中西运寺的慧威法师就派弟子慧琳、道整一人连夜将玄奘密送出城西行。玄奘为了避免再次被抓,从此不敢白日行走,只得昼伏夜行。

    但是这样依然没有避免掉抓捕,抵达瓜州时,刺史独孤达、州吏李昌早已接到凉州都督的缉捕通牒,准备扣押。

    后来州吏李昌私底下亲自询问玄奘为何西行,并且被玄奘的志向深深打动,于是毁去缉拿牒文,暗中让玄奘坐在吊篮里从封锁的城楼上把他放下去。

    这其中自然是有很大风险,一旦坠落,或者李昌心怀歹意,玄奘早已身死他乡。

    玄奘要出关,离不开玉门关。

    他想要连夜过关,谁知走到五峰山下装水时,被玉门关上的守兵发现,射箭差点射中。

    玄奘没有退让躲避,选择骑马前去面见校尉王祥,陈述西行的目的。王祥被玄奘的宏愿所感动,就送玄奘过第一峰,并写信给驻守第四峰的族兄王伯陇。

    如果说前面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到了西域佛国

    就迎来了“温柔乡”。

    伊吾国、高昌国都是信奉佛教,对玄奘极为礼遇,国王亲自迎接,各种礼遇。

    高昌王请求玄奘讲经并为太后、王后受戒,恳求玄奘留在高昌颐养天年,赐予大量的黄金与赏赐,玄奘坚定地拒绝并且离开了。

    后来高昌王与玄奘结为盟兄弟,写信给西突厥国王叶护可汗,洒泪送玄奘西去。玄奘抵达西突厥后受到了叶护可汗的礼遇,叶护可汗又给沿途24国的过往写信,并且派送使者护送……

    除了国王的礼遇,玄奘并非没有遇到其他危险,西域也有歹徒,印度还有盗匪,差点把玄奘抓去杀了祭神。

    真实的玄奘西行之旅,虽然没有《西游记》那么魔幻,但同样是困难重重。

    历经了千难万险后,玄奘依然凭借着超强的毅力走到了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

    学成之后,玄奘与戒日王举行无遮大会,舌战全印18国国王及大小乘、婆罗门、外道等五千余人参加。会上由玄奘以《会宗论》标宗,门上挂牌通示:任人出难驳破。会期18天,参与者无一人提出改动一字者。

    无遮大会结束后,戒日王尊称玄奘为“解脱天”,骑大象绕会场一周,受到无尚尊崇之礼。

    在取得无上成就之后,玄奘不忘初心,启程回国,在回国途中依然不平静。

    他用大象驮着梵文贝叶经520夹,共657部,启程北上回国。返归途中,渡印度河时,玄奘遇风浪翻船,失落梵经50夹及奇异花种等。

    只得在乌铎迦汗茶城停留50天,派人过河抄写,再继续北上。

    玄奘在翻越葱岭时又遇到盗匪,抵达于阗时又被国王挽留……

    好在,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大唐。

    他28岁西行,往返17年,经历128国,行程十万余里,46岁终于回到大唐,完成了自己求取真经的宏愿。

    当他回到大唐后,译经19年,共译出各种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开创了华夏翻译史上的新纪年——虽然是“文”,但这样一种精神怎么不能说是“侠”!

    这时候伺候在玄奘身边的年轻和尚,正是帮忙玄奘翻译《大菩萨藏经》等梵语佛经和帮他记录著文《大唐西域记》的五僧之一的辨机。

    玄奘看向欲言又止的和尚:“辨机啊,你有没有见到过武术高手?”

    此时的辨机26岁,年轻俊美,风华正茂,态度恭敬而不失谦卑:“回师父,没有。”

    “可惜了。”玄奘想起年轻时在大唐遍访名僧,又经历种种困难去海外求取真经的过程,眼里浮现一抹怀念。

    他肆意一笑:“贫僧有哈哈!”

    辨机对外界充满了向往,可惜,玄奘指了指带回来的众多佛经,笑眯眯拍了拍小沙弥的小光头:“佛经还多着呢,别做梦了,老实写书吧。”

    “哦。”辨机乖巧地应了一声,看了看众多佛经,再次投身翻译的重大任务上。

    他还不知道,他一生埋首于翻译梵语佛经引入中原,并且把中原经典翻译成梵语向外宣传后,还自己写著佛经,在当朝得到尊重,但是在宋朝和宋朝以后却被大肆造谣,让世人不记得他的功劳,只记得他与一位交集并不多的公主的风流韵事。

    “”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吗?请记住[]的域名[(

    唐朝府兵的训练除了角抵,还有蹴鞠。

    无论是角抵还是蹴鞠,并不是给帝王贵族表演的娱乐性质,带有强烈的冲撞厮杀,经常有士兵在练习过程中折断手臂腿脚受伤。

    【在武曌执政期间,有了武举制度。给了平民新的上升途径,让平民习武之风更甚。】

    天幕放出了武曌的武举制度,非常详细,让天幕下的众多有心帝王快速开始抄抄抄。

    武举分为4大类10大项,4大类是射、马枪、测力、材貌。

    具体一点,射不仅仅有步射、坐射还有马射,即是骑马跑动时的射击,还有筒射,使用一种机械装饰射,射稻草人,射猎物,难度最大的是射铠甲,要求射中铠甲的缝隙“穿札”,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马枪是指马上使长枪的技能,将4个木头人立在墙上,在马奔驰时用长枪.刺中,类似攻城刺杀守城将士;

    测力是负重,背负300公斤大米走一十步,还有举重并且举起来的高度差距不能超过一尺,要求力气大且平稳。

    材貌相当于面试,要求考量身体条件和语言对答,对考生有一些智慧上的要求,可见唐朝并不提倡后世的“死读书”或者“无脑匹夫”。

    .

    “很好!”

    西汉末年,马援看着天幕握拳砸手掌:

    “希望我朝也有武举!”

    不光帝王们快速做小抄,民间有意想走武举路的游侠力士也开始做笔记。

    路边同样有力士在讨论这个问题:“论骑射没问题,力气我也有,就是这对答,不知道问什么?”

    马援也挠头:“我擅长使剑不擅长使枪行不行?”

    力士看向马援:“唐朝是长枪,大汉可不一定,咱大汉军中使用的是环首刀,以刀为主。”

    马援梗着脖子直言道:“后世使用长枪肯定有长枪的优势,没准大汉也会有长枪!”

    两人直接在街头就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

    “后世大唐四海归一,皇帝是天可汗,咱大汉还有匈奴,环首刀斩匈奴马非常有用,一时半会不会改的。”

    “那可不一定。”

    “我说你这人怎么就这么顽固?”

    “你才顽固,你觉得环首刀不会改不是顽固?”

    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还不知道彼此的争执会从西汉争执到东汉,并且未来因为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仇怨越来越深。

    直到马援死去,也没有逃过迫害,死后多年才得到平反。

    马援被传说为“青萍剑”的

    主人,这个说法只是传说,但是他的确是成语“马革裹尸”“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轶事原型,不仅是个武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也是个“成语创造达人”。

    【唐朝军中以长枪为主,大家比较熟悉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单雄信等人都是善于马上使枪的骁将。】

    一下子被连连点名的贞观武将们集体快乐了。

    秦琼:“嘿嘿,有我!”

    程义贞:“嘿嘿,有我!我也是武术高手了!”

    尉迟恭:“嘿嘿,天幕夸我好多次了!”

    单雄信:“………………”

    不好意思,在王世充被打败时,单雄信兵败被俘,徐世绩求情失败,单雄信已经被李世民杀了。

    贞观群臣里,没有单雄信。

    李世民难得想起这一位死在自己手下的败将:“可惜了,朕原本可以再多一名大将的。”

    【民间流行剑术,古代剑的形制是在唐朝定下来的。当时民间还流行剑舞,以李白之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大唐的尚武之风,从日常娱乐也能看出。

    军中搏斗激烈,贵族喜欢看相扑看蹴鞠,贵族自己同样热衷于蹴鞠和打马球,不分男女的喜爱,甚至还出了“马球皇帝”。

    哪怕是娱乐,也有极其刺激的“剑舞”。

    .

    当白衣翩翩的裴旻走出来,众人开始安静下来,偶尔有窃窃私语,却是满怀期待看着裴旻。

    裴旻拔剑出鞘,众人纷纷后退:“开始了!”

    裴旻舞剑如流云,左旋右抽。

    突然,他猛地把剑抛入云中,剑如同一道火箭直冲云霄,到达一定的高度后猛地下坠!

    如闪电,如利箭,来得猛烈而迅疾!

    裴旻却毫不畏惧,快步向前,举起剑鞘高高腾跃而起,“唰”的一声正好让落剑入鞘!

    “哇!”

    人群中响起热烈的叫好声,其中还夹杂着一位画道大师。

    “好!太精彩了!”

    吴道子站在人群中,疯狂叫好,叫得自己嗓子都哑了。

    如此精彩的画面,他一定回去画下来,给更多人看到裴大家的剑舞!

    .

    飘逸的白被热烈的红冲淡,一抹热烈如跳动的火焰的红色伴随着剑器寒光,闯入人们的眼中。

    她一身热烈的红色快速地旋转,跳跃,仿佛是耀眼的烈日,炫目的让人无法直视;

    她快速踢踏着脚步,重重地踢踏声听起来就仿佛是天降暴雨,急急地冲撞着石板地面;

    她拔剑挥舞,剑声凛冽地划破空气:“唰唰唰——”

    仿佛在斩杀无形的妖魔。

    她猛地抛出利剑,自己一个倒立跳跃,用脚尖将利剑踢上高处,利剑再次落下,她依然在快速地旋转舞动,变为横跳踢腿,再次用脚尖将利剑踢向空中!

    寒光如针,刺的人肌肤战栗。

    但是

    她丝毫无惧,让利剑在自己手足之间起舞。

    最后一次,利剑被猛地踢到最高的地方,然后快速落下,被公孙大娘直接抛出剑鞘。

    “唰——”

    声音伴随着金属摩擦的火光,在空中化为一颗璀璨的流星,坠落而下。

    公孙大娘高高跳起,轻松握住剑鞘,稳稳落地,手里握剑冲大家抱拳一笑。

    “好!”

    “好!”

    “好!”

    围观的人群纷纷用出自己最大的声音尖叫着。

    在周围的高楼上,也有文人雅士坐在包厢里,情绪激动地不能自己。

    这里面,有未来的诗圣杜甫、郑处诲、郑嵎等诗人,他们相继在自己的诗歌中留下了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激动心情;

    而书圣张旭喧杂将观看时的心情与看到公孙大娘的飘逸身姿融入自己的书法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张旭见之,因之为草书。”

    .

    明朝的张自烈有些尴尬了。

    他一直认为女子不能舞剑那样的利器,一直认为所谓的“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剑器舞”是舞曲的名字,如同词牌名一样。

    还在自己的《正字通》里说公孙大娘是空手跳舞,剑器是古代舞曲的名字。

    清朝的桂馥还有些不服:“天幕被蒙蔽了,剑器舞不过是用布帛舞蹈,怎么可能是真得剑器,女子怎么能舞剑,剑是那般凶器……”

    他们完全不在意不止是杜甫,唐朝许多诗人都记录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剑舞”与“剑器舞”是交替使用的,而且诗人在形容其他人同样是“剑舞”与“剑器舞”交替使用。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在唐朝之前,剑的形制差异比较大,到了唐朝才开始慢慢定型,有猜测说唐朝的“剑”和“剑器”可能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剑。只是在唐宋之后已经看不到了。

    【现在,我们的宋朝来啦~】

    【宋朝,是“武术套子”的诞生时代,“套子”就是我们现代的“武术套路”;】

    【宋朝,也是华夏古代武术的成熟期,出现了许多冠以姓氏的名家武术;】

    【宋朝,还是武术“平民化”,民间出现许多民间武术组织的时代。】

    赵匡胤原本等待着听天幕讲述自己的“太祖长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冲击,有些控制不住表情了。

    怎么回事,前面不是还在说武术与军事相关,从实战中而来,到了他的大宋怎么变成“套路”了?你习武难不成还能跟背书一样背套路?

    姓氏也就罢了,连他这个宋太祖都被冠名,其他人冠名一下似乎也很正常。

    但是听到武术平民化,民间有了许多武术组织,赵匡胤又坐不住了。

    都说“穷文富武”,习武是很费钱的,不仅仅是因为武器昂贵,习武过程中容易受伤,你总得买药治疗吧?习武之人身体太差了也不行,你得吃好喝好吧?

    最重要的是,

    ⒑_[(,

    就算收了徒弟也得事师如亲父,依然属于一家之内,怎么到了大宋变成了许多平民学、还是民间许多组织共同学,朝廷都不担心他们谋反吗?

    刚刚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不敢置信。

    大唐再开放,在《唐律疏议》里同样有限制民间能拥有的武器,他上位后很明确规定过,除了边军,其余的士兵只有作战时才能使用武器,战争结束后立刻收回兵器,就连日常训练都是以木墙木棍代替金属兵器,那些平民武术组织哪里来的金属武器?

    赵匡胤坐立不安,急地恨不得钻进天幕里亲自去看后文。

    【前面说过,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

    赵匡胤:朕没有!朕是重文轻武,但没有抑制打压!他又不傻,打压武将谁去打仗!

    但是天幕听不到他的心声,所以赵匡胤一扭头,看到早有察觉的赵光义想跑,直接脱下鞋子朝赵光义的头上砸过去。

    赵光义被快狠准砸到,脸朝下扑在地上,丢脸又怂,直接装死不起来。

    赵匡胤磨牙。

    果然,特意把赵光义从研究毒药那边叫过来一起看天幕是有必要的,需要打弟弟发泄一下怒火,不然迟早得被他气死。

    【宋朝提倡儒学理学甚于武学,因此在主流社会中流行文弱柔靡之风。】

    比如,文人雅士不再流行佩剑,流行佩戴折扇;

    再比如,官员不流行骑马和坐马车,开始流行乘坐轿子。

    轿子起源很早,比如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就被认为是轿子的原型,更早的被推测可能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轿子盛行是在宋朝。

    毕竟,前面的秦汉隋唐都尚武,哪怕是儒生也要学习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里面的“御”和“射”就是很重要的骑射,不会骑马在上层贵族里是会被耻笑的。

    但是宋朝一来崇尚文人风流,一来偏安一隅,重要的养马之地在敌人手中,朝廷普遍缺马,民间缺牛,于是只能使用人力,那就是轿子。

    .

    赵匡胤更加羞耻了。

    文弱竟然还有偏安一地失去了养马场的原因,好丢人!

    但是你既然缺马,也可以用茶叶换马,就不能练习强大自身吗?!

    【当然,宋朝并不是没有武术高手。】

    【首先,我们说一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传说中的“太祖长拳”。】

    【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何良臣的《阵纪》中都有记载“赵太祖长拳”或者“赵家拳”。

    《纪效新书》还将之列为“古今拳家”第一拳,后来这个说法也流传了下去。

    在清军入关之后,还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太祖拳,甚至是“太祖门”。】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武编》的记载,“太祖长拳”随名

    为拳术,但是“赵太祖长拳多用腿”

    “?”

    ,但其实赵太祖更擅长腿功呢,没想到吧!

    当敌人与赵匡胤的传人对敌,听到传人自报家门:“哦,久仰大名,太祖长拳!”

    双方互相拱手施礼后,开始对仗。

    敌人以为传人一身功夫全在上半身,各种警惕对方的拳头,却冷不丁,对方先是“装腿横拳”,接着“挑腿”,然后“悬腿”,“一换腿”,踢的敌人一脸懵。

    不是说好了太祖长拳,你擅长的竟然是腿功,你诈骗!

    .

    宋朝时期,大臣们齐齐默默地看向赵匡胤。

    没错,跟武将一起打天下时还说什么“共分天下”,打完之后杯酒释兵权;

    招揽文人谋士的时候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登基之后抽了宰相和大臣们的椅子,从此大臣们被迫站着上朝。

    就连武术都如此阴险!不愧是你!

    赵匡胤被眼神谴责着,心虚中夹杂着疑惑:等等,后世那么多太祖长拳,哪个才是他的传承?还有那什么太祖门,跟他什么关系?

    【赵匡胤除了有太祖长拳的传说,还有“赵太祖腾蛇棍”的传说。】

    【据说,赵匡胤擅长使棍棒,这一种说法比“太祖长拳”的论证更多,因为太祖长拳只有明清后人的文章记录,但是“赵太祖腾蛇棍”在宋人的笔记话本中也有记载。】

    【史料上以当代人史料为准,因此“赵太祖腾蛇棍”的说法比“赵太祖长拳”的说法更为真实。】

    宋人蔡绦的《铁围山丛谈》里记录过,赵匡胤微末之时擅长使用棍法。

    《水浒传》也提到过赵匡胤靠棍棒打天下。

    最重要的是,因为朝廷对民间铁器兵器的管控,许多农民起义军在起义之初都是以棍棒为武器,而且棍棒比起刀剑上手也更快,“赵匡胤腾蛇棍”的真实性也显得更大。

    .

    赵光义默默从地上爬起来:“皇兄,你到底擅长什么?”

    赵匡胤脸不红气不喘,一口全部揽下:“都擅长。”

    赵光义:呸!虚伪!

    但是他不敢说。

    【但是,宋朝也有可考据的高手!】

    【那就是梨花枪,也叫做杨家枪!】

    【虽然名叫“杨家枪”,许多人以为是杨家将的枪法,但是呢,“杨家枪”与杨家将的原型杨业其实没什么关系,虽然都姓杨但完全不是一家人。】

    【这是一位巾帼英雄的枪法,杨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