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
    蛮元?

    忽必烈:我哪里野蛮了?

    他召集天下学子和天下宗教,学习中外知识,儒学阴阳术数理学医学都学,哪里野蛮了。

    但是忽必烈再一想其他蒙古贵族,自己很快就想到了答案。

    不对,肯定是其他贵族拖元朝后腿。

    虽然是蒙古大军,但是并不是只有蒙古族,混合了许多骑射民族。

    还有后世子孙,并不是每一个都支持学习汉文化。

    忽必烈作为统治者要统治天下要博学,但并不代表整个统治阶层都有这个觉悟。整体而言,依然是少数民族的思维。

    .

    朱元璋气咻咻:大明竟然比不过蛮元?蛮元哪里好了!

    他一边嫌弃,一边曾经在历史上依然深深受到了元朝制度的影响,比如继承的“种/姓制度”,要求一个户籍的家庭世世代代只能从事一个行业,比如农户、匠户,世世代代都是如此,便于管理,但是也容易导致僵化。

    或许是因为出身阶层太低,让朱元璋受到从小长大的环境影响,能看到的并不多,也或许是因为屠龙者终成恶龙,登上皇位之后更想阶级稳固便于统治,只要百姓顺从就好。

    .

    玄烨:同为草原民族,元朝都能在部分方面得到后世的好评价,大清为什么不可以!

    大清一定能做得更好!

    【前面的经商和海外贸易时没怎么讲元朝,因为元朝的海上贸易机构主要承袭宋朝,大体上改变不多。】

    宋朝皇帝别扭,感觉为敌人做嫁衣裳。

    元朝皇帝颔首。

    他们的市舶司制度不但继承了宋朝,对外贸易的海港没变,连人都没怎么变。

    宋朝重用了一些波斯商人当市舶司管理者,后来部分波斯商人背叛了宋朝,投降了元朝,在元朝摇身一变,跃居于汉人之上。

    在元朝,他们得到了厚待,海上贸易做得更为繁荣盛大,当然,享受的依然是上层贵族,与底层平民无关。

    【但是到了医学,元朝不得不提,因为它在前朝的基础上,做出了重要的创举。比农业上创立农师制度更大的创举!】

    铁木真:看来他的子孙做得还不错,因为这些他还没创立,显然是子孙做得。

    忽必烈微笑:没错,是我!多夸点,我爱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元朝,有了真正面向民间的官方医学学校,有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的医学学术交流会,甚至有了以医学从民间提拔人才的选才制度,以及将医学学校与“三皇庙”结合的崇高地位。正是从元朝开始,医学才开始正式成为官学,大大提高了医学人才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然后到了明朝又被皇帝沉迷炼丹给打回原形。】

    【如果有一天皇帝们死后在地府相会,我想前朝皇帝,尤其是唐宋元大概

    会群殴明清皇帝。】

    【这里还是建议明清皇帝多多习武吧,不然到了地府打不过呢~】

    ⒘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朱元璋:哼,元朝就是被他赶跑的,根本不带怕的!

    但是再一看自己的孙辈,嫌弃。

    儿子们不少还跟他征战四方过,孙辈怎么一个个看起来不是过于文弱就是过于肥胖?

    “从今天开始,给皇孙们多加点武术课。”朱元璋越想越糟心,他虽然出身贫民,但是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享受了荣华富贵还是比其他朝代的皇族落后。

    朱元璋已经想好要给子孙们如何加课程,说出了一长串,最后来了句:“火器课程也要。”

    皇孙们顿感五雷轰顶!

    怎么还要加课!

    在这一点,玄烨与他想到了一起。

    除了老大,儿子们的骑射都差。

    “加课。”玄烨嫌弃地从老二看到了皇孙辈,“皇孙们一起。”

    “日后去蒙古部,可别丢人。”

    大清可是与蒙古联姻的,别说死后,活着就有交锋,不想丢人就好好练。

    大清吸取了明朝皇帝的教训,课程本就紧张,现在加课一点也不在意料之外,非常符合自己也很卷的康熙的风格,皇子皇孙们恭敬应下,至少表情管理上还算淡定。

    “朕倒要看看,这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什么地方值得天幕如此夸奖。”

    还特意配了出场音乐,连大清都没这个待遇!

    【忽必烈,是少数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但是这里注意,忽必烈的推崇儒术与汉人的儒学治国不一样,不然他也不会与太子真金因为儒学起矛盾。】

    【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了行省制度,开创了华夏当代省制之端,影响到了至今,我们现在就是称呼的各个省。】

    天幕放出了现代的国家地图,地图上各个地域标出省份地名:安徽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

    第一次让古代统治者看到了现代的行政单位。

    .

    自己的制度被夸被继承,忽必烈心情大好,开始对照着现代的地图和省份名字来对比元朝的地图。

    秦朝的君臣同样心情不错。

    “这不就是大秦的郡县制?”李斯心情畅快地看了一眼支持分封制的大臣们,脊背都挺的更直了,“果然后世也不行分封,郡县或者行省,以地域分别管理。”

    “后世百代皆行秦法。”扶苏崇敬地看了一眼父皇,知道的越多,越发能理解父皇为何那么被后世人追崇。

    “大秦,值得被后世铭记。”

    扶苏默默在心里补充:秦始皇,更加值得被铭记!

    【忽必烈曾延请四方文学之士,形成了一个号称“金莲川幕府”的谋臣侍从集团,这个集团中的汉族成员大部分都是名儒,但是此外还有众多出自蒙古、色目,或者有宗教身份的人士,还包括术数家、理学家群、文学群、王府僧侣群、王府宿卫群等等。】

    【从中就可以看出,忽必烈的“儒”与真金的“儒”完全不同,他是百家齐放各种文化都包容的“儒”,但是真金像是有一个被儒家洗脑的扶苏,只专注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

    真金:“……”

    别欺负他是蒙古人,扶苏他还是知道的,秦始皇那个自杀的儿子,一点也不像秦始皇。

    扶苏:“………………”

    很好,知道后世有多嫌弃他了,丢人。

    看一眼父亲,看到了秦始皇眼里明显的嫌弃,更心虚了。

    自己真是辱没父亲的威名,怎么跟他一点也不像呢!

    【忽必烈劝课农桑,设立了司农司、劝农司和营田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令人编辑《农桑辑要》颁行全国。但是忽必烈“以农桑为本”的同时,还实行了保护、发展商业的手段,所以我们能看到元朝的海外贸易更为发达。】

    赵匡胤抚须一笑:“又能打仗,又重视农桑,还保护发展商业,这不是我们大宋吗?”

    这蒙古皇帝,不就是学得他嘛!

    【在元朝时期,还有各族商人以卓越的理财和经商能力爬上朝廷高位,帮助元朝官府实行垄断经商,赚取大笔军费投入元朝源源不断的战争之中。比如,花剌子模商人阿和马,畏兀儿商人桑哥,汉人卢世荣。】

    刘彻:“哼,这不是学得朕吗?”

    他也有桑弘羊、孔仅和东郭咸阳,也让地位低下的商人凭借个人能力不问出身登上高位,也是用商人垄断盐铁后赚取军费投入战争。

    这忽必烈分明是学得他!

    【忽必烈还推行纸币“钞”,并将之引入流通领域——这个“钞”就是我们现代“钞票”的“钞”的来源。】

    【在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之初,忽必烈已经懂得调剂物价,以白银作为银本位来做“钞”的金属储备,每年限制发行不超过十万锭,并且朝廷随时用银收回旧钞,给各地官府拨付白银作为钱本,所以元初的纸币价格稳定,行用七八十年也没有发生货币贬值,这一点不得不说比不懂经济的汉人皇帝要强很多。】

    朱元璋:“又用纸币,又用白银,分明是学得大明!”

    朱棣斜眼,连好脾气的朱标都快看不下去了。

    父皇你讲点道理,元朝在大明前面。

    但是转念一想就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这么说,他就是生气,大明宝钞被贬的一文不值,没想到元朝的纸币竟然这么厉害,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看到纸币的内层含义,只学到元朝末年乱发的纸币,以致于祸害了大明。

    朱元璋是在生气。

    【但是最终,忽必烈也遇到了不肖子孙,搞崩了他的银本位纸币,也遭遇了纸币贬值的危机,等到明清时期,依然有“大明宝钞”与清朝股票和国债的危机,只能说,皇帝不懂经济还不重视商人,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论不肖子孙多败家,这一点蒙古皇帝也没有能避免。】

    玄烨:“……”

    谢谢,请天幕只说元朝吧,这个时

    候一点也不想听到清朝的什么纸币什么股票什么国债。

    问就是糟心子孙太气人。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而且忽必烈有一点与朱元璋很像,两人的梦中情皇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哦~~~

    没想到吧,霸气的忽必烈最崇拜的不是秦始皇或者汉武帝,而是李世民,朱元璋最崇拜的同样是李世民,满清的康熙皇帝也推崇李世民,李世民可谓是后世皇帝的“白月光”了~】

    今天的最大赢家,当属于李世民一人。

    整个大唐与有荣焉,整个大唐朝堂几乎都能听到李世民畅快的笑声。

    【蒙古人在攻打辽宋等国的行军途中,没少屠城,以致于汉人人口锐减。到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之后,发布命令禁止蒙古军队的掠夺、屠杀和其他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忽必烈在位期间,也是元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代。】

    【这里也得提一下元朝的国号——是“大元”,不是“元”。不是我们说大唐那样的尊称,是取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乾卦的解释是“大哉乾元”,忽必烈取“大哉乾元”的“大元”,我们通常说的“元”其实是简称。】

    杨坚微微挑眉:???

    好怪?但是又有些不对劲。

    他的“隋朝”其实源于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后面的唐朝应该是源于李渊父亲李虎的爵位“唐国公”,一个蒙古皇帝,偏偏不用姓氏也不用封地,从汉人的《周易》里取国号,没有点算计他才不信。

    同为皇帝,杨坚甚至已经能猜到忽必烈为什么做此选择。

    【为什么忽必烈要改蒙古汗国为“大元”?】

    【这其中就包括一定的政治意义。因为蒙古汗国对汉人的屠杀,让汉人对蒙古人产生了强烈的抵抗心理,忽必烈改国号,并且从汉文化中选取国号,就代表着对汉人散发信号:我尊重你的汉文化,并且愿意任用汉人为官,大家一起愉快地共事吧!】

    【且不说元末的皇帝,至少在忽必烈时候,他说到也做到了。】

    真金化身为“震惊”,看着父亲,突然觉得自己对父亲的理解还是太少了。

    忽必烈非常淡定,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头也不抬地问道:“傻了?”

    真金真的傻愣愣摇摇头。

    忽必烈眼角余光扫视一眼,气不打一出来。

    这傻儿子,到底是像谁,他跟他母亲都是有野心性格强势的人物,怎么生出个读书读傻了的儿子!

    天幕说得没错,真金就是跟扶苏一样,被儒生教傻了!

    【介绍完忽必烈的背景与生平,就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政策——医学取代儒学!】

    【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哪怕宋朝帝王也重视医学,但是医学始终是位居儒学之下的。】

    【但是元朝不是,元朝第一次将医学,抬高到了超越儒学的地位!将医学发展带到了黄金阶段,开创了华夏医学的新纪元!】

    【元朝最大的创举,就是仿效儒学与孔庙结合的制度,在各地

    医学校所在地建立了三皇庙,实现了庙学合一。】

    政、教、祭合一是华夏古代教育的特有现象,特别是隋唐庙学制建立以后,孔庙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中心。

    伴随着庙学制,成立了圣孔师颜以及从祀制度,成为了后代兴学的蓝本。

    在唐朝时期,被华夏民族历来传颂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也跻身进入了国家级庙祀的行列,设庙祭奠,并且在唐玄宗时期,设置了三皇五帝庙署,开始有专职官员管理。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都沿袭了隋唐的庙学与儒学结合制度。

    但是到了元朝,“三皇”这几位上古神君的形象,变成了医学的神邸:

    元朝医者看来,伏羲教授人织网捕鱼,食用熟食,生命健康有了保障;神农尝百草,了解了百草的药性与毒性,并作《神农本草经》宣扬医疗;黄帝与岐伯探讨医理,成《黄帝内经》,又有“岐黄之术”的说法。

    因此,在金末元初时,民间有医者自发兴建三皇庙,“三皇”摇身一变成为了医学行业的始祖。

    如同儒家专门祭祀孔庙一样,医人专门祭祀三皇,“三皇庙学”也成为了元朝医学的代称,是元朝医学教育制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到元朝,各路要求设置医学开始,三皇庙被国家正式纳入官方规划管理范畴,忽必烈下令强调各地建立医学和三皇庙,从各路推行到了郡县,一直持续到了明初。

    元朝统治者对医学的推崇,和结合三皇庙的推广,将医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听到“三皇庙”第一次是与医学校合一而不是儒学,最在意礼的隋唐两宋的儒家弟子在不同时空齐齐炸开了锅。

    “医学怎么能入三皇庙!”

    “医学不过是小道尔,怎么能入三皇庙!”

    “不愧是蛮夷,难怪不到百年而亡!”

    “三皇什么时候成为医家三皇了!”

    “这明明是我儒家的三皇!”

    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医家弟子齐齐陷入过年一般的喜庆气氛。

    “医学怎么不能入?有本事一辈子别看医生。”

    儒家弟子立刻回怼:“我生病了才需要看医生,没病就根本不需要医生,凭什么让医学入三皇庙?”

    兵家人同样愤怒:“就是,兵家都没入,凭什么医家入!”

    其他百家一个比一个激动,打嘴仗的、撸袖子的,齐齐上阵,就差直接动手围殴医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碍于帝王,只是打嘴仗,口水喷的医家弟子非常嫌弃,戴上口罩对骂。

    在民间的就直接当街打起来都有,但是医家弟子或许比不过兵家弟子的强悍体魄,却懂经穴,打架时喜欢点麻穴,其他弟子打着打着开始哀嚎:“我手麻了!”

    “我脚麻了!”

    “医家人阴险!”

    ……

    不管怎么骂

    ,医家人这一轮,都是赢了。

    【元朝,或者说蒙元,文明很短暂,成吉思汗时期才发明蒙古的文字。】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或许正因为自己没有,所以对所有文化都很重视,并不是现代网络上所说“蒙古野蛮什么都不管才野蛮生长”,事实上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对科技、对工匠,以及对医术、对商人都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唯独不重视儒学,所以在元朝科举的次数非常少。也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忽必烈与儿子真金有矛盾,元朝统治者主打的是一个实用性,就算忽必烈重视“儒”也更多是的兼容并济的政治手段,与其说他信儒,不如说是信王者的霸道。】

    知道蒙元灭了宋朝的宋朝文人气到什么风度都顾不上了,在街头,在酒楼,在家中,激情开骂:

    “蛮夷不愧是蛮夷,竟然连科举都不开!”

    “重视的都是下九流,难怪没文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工匠不过是末端小流,商人不事生产还不如农人重要,竟然不开科举,都没人读书了吗?”

    然而被儒生压制在头上许多年的其他百家感到了一阵畅快,顿觉扬眉吐气,甚至很想当面嘲讽一句:

    你儒家也有今天!

    .

    “王者的霸道?后世似乎对我蒙元不开科举并没有什么意见。”真金越看越不理解,忍不住当着父亲的面出声,“莫非后世也不学儒?”

    忽必烈突然沉声道:“真金,你好好看看。”

    “父亲,我……”

    “你不是总认为我不懂儒家,认为我不懂文化,现在好好看看,未来的华夏。”忽必烈深深看向太子真金,“天幕屡屡提到‘科技’,提到了农耕、工业、商业、医学,提到了兵家墨家,唯独对儒家多有贬低,并没有提到士农工商的‘士’。你自己好好看,好好思考思考。”

    “是。”

    真金也不理解,士农工商,不是士在最前面吗,为什么天幕一直不讲“士”?

    难道后世完全没有“士”?

    可治国只要靠的就是“士”,没有文士,后世怎么治理的国家?

    身为太子,他选择哪一条道不仅仅是个人喜好,也有他自己的政治偏向。如果扶苏认为大秦百姓应该休养生息一样,他作为未来的元二世,同样认为元朝不应该继续征战,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应该休养生息,恢复农业和生产。

    他不是傻,也没有儒家洗脑,同样不认为扶苏被儒家洗脑了。

    作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一直是很清醒的在选择未来的治国方案,只是很明显,都不被开国君王所喜。

    真金不知道,天幕提醒了母亲和自己的死后是改变命运,还是改变不了,但他必须想要知道,他的政治观点,到底适不适合眼前的大元。

    【蒙元非常好战,重视工匠与医学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事所需。】

    【在频繁的战争中,南下的军队和北上的民众,使人口不断迁徙

    ,让疫病更多的流传,加重了医疗保障的负担。】

    【由于军事、贵族、百姓对医疗卫生的现实迫切需要,医学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统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执行严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译、医生、特殊工艺师乃至军将、官员,都会因特殊技能和机遇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们汉人自己的皇帝开明。”

    明朝时期,有部分工匠小声议论。

    老一点的长辈嗤笑一声:“想什么呢,开明的话为什么那么多起义的?你以为只有我们现在的皇帝一支起义军吗?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闹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这个听起来不错啊。”

    “立国之初,要收拢人心罢了。”经历过许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稳定了,汉人温驯了,就开始恢复真实的嘴脸。”

    说着,他自己突然忍不住叹气:“别说这蒙古皇帝,哪个皇帝不一样哦。”

    有外敌威胁时,就对自己百姓客客气气,各种政策各种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围敌人都打平了,就开始恢复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奴役,压迫,随之而来。

    老人对天幕上所谓的开明君王根本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后世。

    不知道后世的平民百姓,还用受到这样的压迫吗?

    千年以后的世界,与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1261年,太医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报请求恢复因为战乱荒废的医学校,忽必烈下旨给中书省长官忽鲁不花,派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挂金牌,前去随路,设立医学。】

    【忽必烈下令,各科医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难经》两部医学理论著作,和由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让今后从医者必须精通四书,这里的儒家四书是作为医者的道德要求“四书实为学之本,进德之门”,同时还要求掌握《尚书》《春秋》等儒家基本经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时候已经属于医为主,儒为辅。】

    一句主辅不同,让各朝的儒生和医者再次掐起来。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针灸铜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在宋朝时供医学临床使用,并且绘制图经颁布各州。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一个放在相国寺。】

    【到元朝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年久失修,王惟一铜人损坏到无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罗人阿尼哥将之修复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庙,再次恢复使用。】

    三皇庙内有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神机堂里就放着铜人、针灸图二十四幅。

    五脏旁边注释为溪谷所会,各为小窍。

    又刻针灸经于石,

    其碑之题篆是宋仁宗的亲笔御笔。

    .

    “咦,这不是我大明的针灸铜人吗?”大明太医院的太医看到天幕放出来的针灸铜人模样,顿时觉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间,针灸铜人被朱元璋从三皇庙取入宫中,只留下图经,从此,针灸铜人就成为了深宫之宝。

    【从此之后,不少学医者会把铜人腧□□描摹下来,拿回家中,在书房甚至卧室的墙上悬挂经□□,日日观看,早晚查看审视学习、】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哦,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医馆,挂着腧□□;

    现代的中医馆,墙上依然挂着腧□□。

    荆咕将古今两个中医馆的图片并排放在一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比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尽管画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许多相似的穴位与经络,仿佛是不同时空相同的文化脉络,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一直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深入历史画卷的底色。

    初时,看着不起眼,但是摊开之后细细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叠。

    .

    蒙元时期的医者,看到后世的中医馆,再看看自己的中医馆,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药柜,熟悉的腧□□,熟悉的经络穴位,仿佛在告诉他:你虽然看似渺小如砂砾,但是你的努力汇聚入医学,依然一起流传到了后世,造福了后世子孙。

    “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医者喃喃低语,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

    天幕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资料,这样还不能自制个针灸铜人,那就真是自己无能了!

    一时之间,无数太医、名医都开始研制针灸铜人,有些技术不过关就与工匠合作,促进了医学与工业的双向发展。

    当然,此乃后话,此时天幕依然在继续讲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学习。

    【比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这么重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也”,所以元朝的医,是会用尸体解剖的方式来进行临床试验与治疗,这又是医学界的一大改进。】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医生会取死囚来进行尸体解剖。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元人不怎么重视绘画的原因,

    并没有元朝的人体解剖图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学士忽公泰,著《金兰循经取□□解》一书,该书绘有脏腑前后兔,手足三阴、三阳图,以及十四经络流注等,各为注释,并有附图,对当代针灸学家和后世针灸学家有不少影响。

    还有忽思慧著《饮膳正要》3卷,该书包含了蒙古、汉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谱,分为养生、妊娠、乳母等等专门篇章,还插入了精美的图画,能够从书中看到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非常具有价值。

    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描写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药特点,内容同样丰富。

    【元朝朝廷对医学生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同时也有职业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试合格,在日后发生医疗事故,医学提举司的主管负责人和医学教授都会受到牵连。】

    【元仁宗:“考试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在医学院学习过的医者,日后若是用错人害死人姓名,同样得严惩。”】

    【元朝时期,还有了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学术交流会议。】

    每月朔望两日,三皇庙前,都会有医生学术交流会议。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三皇庙前十分热闹,当地或者外地的医生汇聚一堂,一起交流近期的诊治情况。

    比如医生们会介绍自己看过的病人,是何情况,怎样的病因,如何诊治,疗效如何等等。

    .

    “这个不错!”

    赵祯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学!”

    总是元朝学大宋,大宋也可以学习元朝。

    虽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风气不可能医学入三皇庙,更不可能废除科举,但是这个学术交流会议还是很好学的,并且很快得到了官员们的认可,效率很高地开始讨论医学学会交流会议在哪里办比较好,得拿出什么章程,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业。

    【元朝同样注重医书的编纂,民间医学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为医药典籍的编辑、出版、流传、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朝廷重视医书之后,对民间也有影响,当时流行的医书语言精炼,甚至出现了诗词曲赋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初学者记忆和背诵。比如曾世荣的《活幼心书》《活幼口议》等。】

    【最大的优点,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原本医药落后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变,传统的中原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得以互相借鉴和补充。】

    在一片深绿浅绿交叠的大山里,肤色黝黑的当地向导挠头:“少数民族不是巫吗,还有医?”

    李时珍耐心解释:“汉族远古时期也是巫医不分,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哦,那他们擅长什么?语言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是不是擅长的也不一样?”向导无意间一句话,让李时珍微微顿了顿。

    “许多少数民族地处深山,或者荒郊野岭,经常与虫蚁蛇鼠为伴,在处理瘴气或者蛇毒之类的确有更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处寻药记录的李时珍受到启发,“或许,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数民族学习学习。”

    他的目光悠远地投向远处的苍茫大山。

    原本听说这里的少数民族不欢迎外人很难接触,甚至还会用涂了毒药的毒箭来驱赶,为了小命,原本打算在外面采采草药就离开,经过天幕这么一说,他有了新的想法。

    来都来了,不深入去探险一下,岂不是白来?

    想到这里,李时珍调转脚步,义无反顾朝着深山的方向走去……

    【当然,元朝短暂,也注定这些医学相关的措施无法长久。】

    【元朝末年,资金的匮乏让三皇庙建立起来之后,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维护,地方上的吏治腐败,也让医学教育无法得到好的引导,于是,地方上开始庸医横行、假药泛滥,甚至成为了元朝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话题。】

    【庸医泛滥的后果之一,就是民众对医生失去了新人,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很多百姓宁愿相信巫师相信祝由术。】

    【我们后世经常听到“蒙古大夫”,“蒙古大夫”有两个意思,一个单纯是客观的指蒙古族的从医者,另一个就是一个贬义词,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根源就与元朝时期的蒙古大夫有些关系。】

    【但是,蒙古大夫,真得水平很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