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54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5
    【明朝,看似科举大兴,让寒门学子多了一条出路,实际上思想管控特别严格。】

    【朱元璋屡次兴起文字狱,为了帝王集权屡次杀宰相,并且立下“有明一朝不设宰相”的规定,给文人带来极大恐慌;朱棣因为藩王上位、抢了侄子的皇位,上位后再次大杀特杀,对民间的文人言论管控更加严格。】

    秦朝,王绾、李斯等左右相顿时看始皇帝无比感激。

    虽然陛下为了分权设立了左右相来互相掣肘,但是比起动不动直接杀丞相的皇帝,真是仁慈太多!

    他们在大秦当丞相还能活到年老退休,到后面的朝代怕是动不动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李斯更是疯狂反省:他比始皇帝年长那么多,活到始皇帝病逝了自己还健在,竟然还那么贪婪的矫旨扶持胡亥,简直是不知感恩!

    淳于越等儒生突然开始庆幸自己生对了时代,屡次与帝王唱反调还能活着当博士、当扶苏公子的老师,若是在后世,动不动被抄家灭族,这还当什么官!不如归隐算了!

    突然被感激的目光看着的嬴政:“……”

    他的好名声,全靠后世的同行衬托。

    【在明朝,对戏剧的管控更加严格,只能演复古戏。】

    【明朝这项惯例,其实也是延续的元朝。】

    【前面元朝为什么都演绎得是唐宋小说?这就是答案,元明清三朝的中央戏曲政策,管控严格,不但要求只能宣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故事,而且对唱戏者有严苛的刑罚。】

    天幕放出了元明清三朝密密麻麻的禁戏法律,看完顿时让唐宋文人感到庆幸。

    相比之下,自己的帝王已经很开明了!

    元朝对戏曲的禁毁主要使用“死、流、杖”三种处罚方法,规定乱编词曲的人必须处死,把胡编词曲与谋逆并列为极其恶劣的犯罪;如果编造词曲讥讽议论政治,就会被流放偏远地区;朝廷还对各行各业进行严格分类,艺人只能负责戏曲行当,不能从事其他行当,其他行业也不能随意唱戏,违规者属于不务正业,会被处以杖刑。

    元朝重视农耕,若是百姓不听法令,随意唱戏、听戏,都会被处以杖刑。教习戏曲的师傅和土地杖责77大板,立集市唱淫词犯人杖责47下,地方官吏杖责27大板——杖刑以“7”为尾数,从7、17开始一直到87、97和107。

    此外,对艺人也有约束,禁止艺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点被明清完全继承下来,明朝规定“娼优隶卒之家不准入乡校”,都对艺人十分歧视。

    元朝严禁聚众看戏,尤其是夜间看戏,也被明清不同程度的继承了下来。

    到明洪武时期,刑罚更加严重。

    洪武帝好酷刑,刑罚变成了充军、赎刑、枷号、廷杖等。比如禁止戏曲娱乐,违规唱曲者割去口鼻,以损害外貌的方式摧残犯人比刺字更残酷;还有把犯人绑起来倒掉在城楼上,不给食物,饮水三日而死;

    明成祖时期,

    戏曲政策遵循明太祖政策,不得亵渎帝王圣贤,违规者满门抄斩。

    明初法典《明大诰》比《大明律》更残酷,刑罚严苛,而清朝对违规接触戏曲者的刑罚大多来自《大明律》和《明大诰》,清顺治时期,清世祖下令编纂的《大清律》参考了许多《大明律》对戏曲更加严防死守: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禁止扮演帝王圣贤,禁止丧葬时期演戏,禁止民众夜间聚众看戏,禁止妄编戏曲,杖责等刑罚比明元更加严重。

    元朝禁戏中央法律有13条,明朝有8条,清朝有50条。

    而且清朝连戏曲的创作、出版、买卖、传播、教习、演出接受等环节都被禁止。

    .

    “原来元朝管控的也这么严格,难怪都用的唐宋时期的传奇和诗歌。”

    白居易算是找到原因了,甚至能想到,帝王最喜欢的一定是大团圆、和谐喜庆的戏剧,所以民间才都写成了那样的结局。

    元稹笑不出来了,折扇在手中一拍:“难怪天幕说大唐才是文学盛世,后世管的如此严格,文人就算有才华也发挥不出来。”

    白行简想想自己的作品,小声道:“我的书在大明可能会被禁毁……”

    三人一起笑了出来,让气氛轻松了些许。

    【明朝禁戏最严苛的阶段,是明太祖时期,这时期有五条法令,位于明朝各阶段禁戏政策数量的首位。】

    “朕还让大臣写了《御銮歌》,宫中宴乐收录的戏曲也是种类繁多,乐府、小令、杂剧都有,怎么严苛了?”

    朱元璋不服,“还有南戏《琵琶记》,朕也很喜欢,怎么不提?”

    他对戏剧并非完全不喜欢,而是更喜欢所谓的“正统音乐”,比如歌功颂德、礼义忠信之类,这也是历代帝王更推崇的。

    至于刑罚严苛,在朱元璋看来,还不是为了农耕,百姓不沉迷戏曲才能安心务农,那前朝不就是因为戏曲亡国!

    【不过吧,朱元璋虽然总是各种约束民间,最难约束的就是自己的儿孙后代。】

    【比如在明初刑罚管束最严苛的时候,最出名的戏曲家就来自皇室呢~】

    朱元璋瞬间暴怒:“谁!是谁!”

    朱橚身后,朱橚的嫡长子朱有燉心里一个咯噔,开始往父亲背后躲。

    不是吧不是吧,他的戏曲都没刊刻出版,天幕怎么就知道了?

    【这位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就是朱元璋的嫡孙、朱橚的嫡长子朱有燉。】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的同胞弟弟,著作了《救荒本草》,在医学史、文学史上青史留名;他的儿子朱有燉同样很优秀,是一位在散曲、诗、词、文等方面著述众多的文学家、戏曲家。】

    【朱有燉创作的31本杂剧悉数存世,为元明两代杂剧作者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作品原刻本今保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仅次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后,年代最早的杂剧刻本,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朱有燉并不是完全

    照搬传统戏剧形式,也有所创新。他所创作的剧本,打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模式,改一人独唱为对唱、轮唱或多人合唱以及南北曲合套等多种表演形式,对后世的戏剧行业影响巨大,可以和选进教科书的关汉卿相媲美,是明朝宗室的一股清流。】

    关汉卿轻轻“咦”了一声,对这位后世的宗室亲王有了好感。

    朱元璋原本眼神犀利,现在听到不是沉迷玩闹而是做出了点成就,眼神柔和了下来。

    “我大明宗室,也不全是废物。”

    说这话时,朱元璋看着朱橚父子,再看看朱棣、朱允炆,眼神又复杂起来。

    现在想来,不需要所有儿子都擅长军政,有儿子在文学、医学、戏曲等行业深究也挺好,至少不会动不动造反,影响大明江山的稳定。

    【朱有燉沉迷文学戏曲其实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因为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开始,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好好一位周王贬为庶人,流放到了云南蒙化。】

    朱元璋听到朱允炆,心里有点不详的预感。

    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孙,天幕说过朱标早逝,难道朱标的嫡子朱雄英、朱允熥全部早逝?

    不然实在无法理解怎么会轮到朱允炆上位。

    “标儿的身体也不好,雄英这孩子也得好好照顾。”朱元璋对太医院正吩咐道,“稍后你们太医院安排人去太子府上常驻。”

    但是如何处置朱允炆,朱元璋没有提,他的儿孙们哪怕对朱允炆有怨念也不敢发泄。

    他们都知道,目前天幕才是最重要的,一切得等天幕结束后再处置。

    【等朱棣上位后,恢复了亲弟弟的爵位和待遇,但是没几l年,再次有人指控朱橚谋反。】

    朱橚眼泪当场哭出来。

    他怎么那么惨!

    明明一直醉心医学、文学,已经不问世事了,怎么反复被人指控谋反!

    朱元璋生性多疑,忍不住看向这个老五:总是有人指控他谋反,难道真是老五做了什么容易让人误会的事?

    他现在还不知道,反复指控这一家人谋反的,还是自家人。

    【大家可以想象,朱橚在不断地政治斗争中是如何提心吊胆,朱有燉作为嫡长子,又是怎样跟着一起受苦受罪。】

    【这还没完。】

    【等朱有燉继承周王爵位后,朱有爋和五弟新安王朱有熺联合,再次指控朱有燉、祥符王朱有爝联系赵王谋反——从建文帝指控到永乐帝又指控到明宣宗,不得不说朱有爋非常持久。】

    朱橚出奇愤怒了:原来还是朱有爋!自己的次子和第五子,竟然对老大如此不满吗?!

    指控谋反,就不怕连累全族!

    “对父亲不敬是为不孝,对兄弟不仁是为不悌,这朱有爋实在可恨!”朱元璋一想到全天下都能看到老朱家的父子相争、兄弟阋墙,就想杀人。

    果然还是他太过仁慈了,

    才会有这样不孝不悌的孙子!

    【前面说过,明英宗朱祁镇取消大明陪葬制度,有个很重要的触发点,就是周王去世前不舍妻妾想要免除妻妾殉葬,向皇帝请圣旨特赦,朱祁镇答应了,但是圣旨传达迟了,王妃和夫人共7人全部殉葬,那位周王就是朱有燉。】

    【朱祁镇也因为此事太过惨烈,自己宣布太迟深感愧疚,才立刻下旨废除殉葬。】

    已经结婚的朱有燉想起王妃和自己的爱妾们竟然全部殉葬,眼前一黑,差点当场去世。

    【这里我们得感谢朱橚父子为医学界、文学界、戏曲界做出的贡献,虽然我估计他们可能也不想。】

    朱橚和朱有燉两父子苦哈哈对视一眼,恨不得抱头痛哭。

    【对了,朱有燉还无后,应该是他不能生育,跟明武宗朱厚照一样,他妻妾很多,不止7人,但是妻妾压根没怀孕过。朱有燉自己也知道,晚年觉得愧对妻妾,想要过继朱有爋的儿子,但朱有爋想要爵位把过继的儿子又给抢回去了,最后是四弟祥符王朱有爝继承了周王爵位。】

    【不得不说,周王府真是一代有一代的好戏,难怪朱有燉那么会写戏。】

    朱有燉听着自己一个个惨绝人寰的噩耗,又是跟父亲一起被流放云南,又是多次被指控谋反,又是妻妾全部殉葬,最后还不能生育无后!

    大家齐齐朝他投来同情的眼光,连朱元璋对这个倒霉孙儿也怜爱了。

    朱有燉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当场气晕,朝后倒了过去。

    “太医!传太医!”朱橚对嫡长子本就非常疼爱,听到这一出出不幸的故事后,更多了几l分怜爱。

    看到儿子一气晕,吓得原地蹦起来,比朱元璋还快大声喊太医。

    还好朱元璋原本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气晕早让太医在一旁候着,这时正好来救人。

    .

    关汉卿听得津津有味:“这大明周王府的故事,比我们民间的故事有意思多了!”

    他不禁有些意动,写元朝王室不让写,他写后世的大明王室总可以吧?

    反正大明还推翻了元朝,元朝统治者没准正乐得看明王室好戏。

    【朱载堉被称为“律圣”,这个“律”,是音律的律。】

    【朱载堉是河南郑王一系,是明太祖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在他15岁时,父亲遭到诬告,就被囚禁到了凤阳关了19年——是不是与朱橚很像?】

    正与父亲朱厚烷一起被关在凤阳的朱载堉原本正看着天幕打发时间,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律圣?我竟然是律圣?”

    他因为不满父亲被冤枉,主动一起筑室独居,被关得苦闷,不得不靠音乐打发时间,是写了不少作品,没想到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朱橚写得《救荒本草》受到重视朱载堉都能理解,毕竟可以救人,音乐戏曲一向是小道,自己喜爱音律还被当做不务正业,想不到还能有如此成就!

    【朱载堉的成就非常高,甚

    至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欧洲近代的崛起。朱载堉在天文、音乐、数学三个领域成就惊人,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音乐领域一千多年来的难题,是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就根据《十二平均律》制造出来的。】

    【世界上已知的90%乐器定音,都是依据朱载堉的这一理论。如今,它更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这样点评: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平均律数字的创建人”,其“著作曾经得到很高的评价”。】

    【据《明史·艺文志》载,朱载堉的一生共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

    清朝的戏剧家有些觉得很奇怪:“明朝宗室还有朱载堉?我怎么记得他名声不好?怎么还会音律,还是律圣?没听说过啊。”

    “我只记得明朝宗室都很荒唐,生儿子生几l百个。”与之一起在民间唱戏的伶人、说书人们凑在一起,说起民间传言都很清楚,但是说起上层的事迹就有些没有途径。

    有人猜测道:“恐怕是上面……”

    他用手指了指天,暗示“天家”。

    一群人齐齐噤声,用眼神示意。

    为什么不知道,还能为什么,还不是不让他们知道。

    【朱载堉的相关音乐理论的书籍,在清朝时期被封禁了,所以民间对朱载堉几l乎完全没听说过。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西方传教士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和《乐律全书》《律历融通》等书籍带到西方,十二平均律理论也被带到西方,王子朱载堉随之享誉欧洲。】

    【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朱载堉为现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曾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却半天没说话。

    他为自己后世子孙的成就高兴,却也为子孙之间激烈斗争、互相诬告的现象感到悲伤。

    自己极力想要实行嫡长子制度,就是吸取元朝因为不实行嫡长子制度、王室动乱的教训,但是看来,最终还是没有用。

    他各种吸取前朝教训,做出的措施,看来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还起到了反效果。

    就如同这禁止唱戏,连宗室都去研究戏曲音律,民间又如何避免?

    可是重罚宗室吗?

    朱元璋不用询问都能猜到,宗室也是不得已,为了不被猜忌才故意放纵自己沉迷戏曲优伶。

    一个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一个被关19年,除了研究戏曲音律还能做什么?

    若是不找点事情做,恐怕早已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第

    一次感到了无力,儿孙还能教育,这隔得那么久的子嗣,该如何教育才能避免悲剧?

    【从宗室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明朝禁戏不会长久。】

    【明成祖和明英宗时期,各有一条法令,后者为京城五城兵马司禁止流行小曲《小寡妇上坟》,禁止唱这种不吉利的“坟戏”。】

    【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就对部分戏曲加以鼓励,极少禁毁。】

    【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朝传奇戏曲的繁荣阶段,明宪宗和明武宗还是戏曲爱好者。】

    朱棣:“……”

    这子孙可真是打老祖宗的脸,生出来就是为了气人的吗?

    【到明末时期,随着通俗小说的繁荣,明神宗和明思宗颁布的文化管理政策都转而针对小说,尤其是极易煽动百姓滋事斗殴的《水浒传》等。】

    施耐庵:???

    怎么又来!

    他的《水浒传》这么不受人喜欢吗?!

    【明朝既保守,又开放,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政治气氛严峻。尤其是洪武大逃杀时期,明太祖大杀功臣,同时打击知识分子;以及明成祖刚登基时严厉打击建文旧臣。】

    【宣德时期,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也喜欢玩,政治一度比较宽松;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为代表的文官定年号为“正统”,意思就是要回归到祖宗的法治、圣贤道理。这其中是有个触发点,触发点就与前面所说的《剪灯新话》有关。】

    江西吉水人李时勉在北京做国子监祭酒,他发现国子监的风气很不好,于是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

    “现在国子监很多学生不学好,不愿意读孔孟之书,而是读歪门邪道的小说,比如《西厢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都是写诲淫诲盗的书籍。”

    “国子监的风气需要大力整顿!民间读书人的风气也需要整顿!”

    说这话、并且执行的,正是曾经的落榜书生、后来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

    在大臣提议、帝王许可、宦官执行的手段下,民间风气再次变得严峻起来,最体面的职业只有一种:从仕。

    【第二阶段,从正统年间到成化年间,从明英宗朱祁镇到明宪宗朱见深。】

    【这段时间出了两件大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都与朱祁镇有关系。】

    【因为上层的混乱政变,民间出现了一批富人帮助国家赈灾、救灾,朝廷将他们表扬为“义民”,这一阶段的风气渐渐开明;】

    【然后就是成化到正德年间,明朝进入了多元化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

    北方出现了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南方出现了“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

    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师讲学:陈献章、湛若水师徒讲学,罗伦、章懋讲学,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各地开始开办私学——在明初前五十年,是不允许私人讲学的。

    .

    张居正对这些私学并没有好感:私学真是屡禁不止,日后定成大患!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所以,他执政期间,摧毁了一批书院。

    无独有偶,在明末,魏忠贤也摧毁了一批书院。

    理由都是一样,因为书院评议朝政。

    【万历年间,因为万历皇帝不上朝,反而让民间风气更为开放——由此可见,有时候当权者乱作为还不如躺平,就像西方有些地方政府选举地方官宁愿选只猫或者选只狗,毕竟不会说话的猫狗比乱说话的皇帝好伺候多了。】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荆咕特意放出了欧美的猫市长、狗市长,狗市长还是世袭的,妈妈去世了孩子连任。

    市民对动物市长非常喜爱,接受采访时直白地表示:“这是美国唯一可以按命令闭嘴的政客。”

    “它从来不咬人,还很喜欢和孩子们亲近,这是一个真正亲民的市长。”

    网络上也表示各种支持:“有狗市长在,永远不会有狗仗人势的狗官,比连狗都不如的人当市长好多了。”

    .

    古人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总骂人是狗官,现在发现,后世还真有狗官。”百姓看着那货真价实的狗子官员,还被人穿上小衣服,佩戴者勋章,还有授勋仪式,越看越喜欢。

    那毛茸茸的狗子那么亲人,还会跟人握手,比只会加派徭役的狗官值得信赖多了:“这种狗官比那种狗官的确可爱多了。”

    “我们现在的狗官连狗都不如,不如……”一群人说着说着,自动消音。

    但是眼神都是带着跃跃欲试,只要想想自己现在的地方官真被换成一只狗,就觉得有趣。

    【就在这一时期,东西方发生了交错,也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荆咕做出了熟悉的东西方的对比图:

    1492年,正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在位。

    当朱佑樘在内改“粮中盐”为“银中盐”、忙于治理水患,各种改革,对外开始限制“朝贡贸易”,取消了贡使的许多特权,让“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时,哥伦布携带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率码丛领一支小型船队驶向遥远的未腔岁知世界。

    从这一刻开始,华夏与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1492年,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正在参加浙江的乡试;

    同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498年,苏州人唐寅,或者说更熟悉的名字吴中才子唐伯虎,在南直隶的乡试里中了举人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同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1499年,王阳明和唐寅同时参加明朝的会试,这是唐寅的第一次会试,也是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

    同年,达·伽马回到了葡萄牙,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1522年,王阳明在绍兴赋闲,和学生讲论《

    大学问》;

    同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已经到达尾声,成功返航……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的文化风气,主流依然是科举,而且是越来越狭窄的科举。】

    不爱学习的年轻版王阳明连连点头:没错,科举多狭隘,还不如竹林广博,适合思考深刻的哲理!

    而被牵连舞弊案的落魄唐寅只觉得快意:没错!既狭窄又逼人疯狂,还不如自己写书画画,浪迹江湖!

    看到天幕把自己与西方的航海家对比,唐寅在落魄中发现了新的世界。

    反正官场无望,不如,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这里先介绍一下,不是每朝每代的科举都很狭窄的。】

    【隋炀帝初开科举时,分十个科目录取人才,叫做“十科取士”,招募的对象既包括治理国家的人才、也包括贯彻法律的人才、创作诗赋的人才;】

    【唐朝时期,科举既有熟悉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也有考才学的进士科,还有算科、书科,也是录取各方面的人才;

    宋朝前期,科考以辞赋为主,从王安石开始,科举考试变成以经义为主;】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经义为主,而且被局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书”、“五经”里,以“四书五经”出题,要求考生以“四书”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须要带“圣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进入八股时代,科举靠文章必须根据八股八段的程序化写作——这也正是传到清朝,被后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这是谁这么愚蠢?八股取士,你这是偷懒!”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并列在隋炀帝的旁边,还是不如对方,朱元璋深以为耻!

    李世民大开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写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写八股文,谁适合去兵部,谁适合去吏部,这怎么看???

    刘彻摸了摸下巴,觉得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先进,这科举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说,八股取士也不是谁能会写八股文的,八股文写得好,那都是人才。】

    【话虽然没错,但是一个国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觉得可怕吗?】

    明朝考生也疯狂点头:他们也不想!

    正是因为严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屡屡落榜,这八股文难度很大,为难了不少原本更擅长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说几l个八股取士的后遗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馆无以为继,科举不考外语,渐渐的没人学习,导致没有了懂外语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边”政策,连日语、蒙古语、朝鲜语的人才都没有。

    到万历年间,援朝战争时,朝廷竟然找不到懂外语的人,四夷馆几l乎快倒闭了!最后朝廷只能临时从宁波找了一个书生。】

    朱元璋闭上眼睛,第

    一次有了逃避心理。

    他并非不知道外界的威胁,也并不是要完全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四夷馆属于礼部,就是专门学外语、做外交部门,想不到竟然会没落到快倒闭了!

    朱元璋现在很想问问,后世的子孙到底是怎么想的!

    日本倭寇骚扰大明那么多年,一直到明末还有百姓自发组织去抗倭寇,朝廷竟然没有会日语的官员!

    【其次,钦天监无人。

    在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而明朝钦天监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也无力创新,用得竟然还是元朝的《授时历》。这有一个可怕的后果,就是历法不准!】

    朱元璋顿时更紧张了。

    明初,现在也在用《授时历》!

    【从元朝到明朝中后期,《授时历》已经用了三百多年,预报和计算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开始的小错堆积到后来,时间误差越来越大,连农耕的时辰都不准,比如南方的立春和北方的立春因为地理气候不同,原本不同,需要历法农时来参考。还有月食日食,计算错误会导致民心大乱,这原本是钦天监来观测天象的责任。】

    【而且作为宗主国,是要给藩属国颁发历法,明朝给藩属国颁发的历法不准,藩属国还会怎么看宗主国?天子的正统性、朝廷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事件。】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钦天监,重视历法,不仅仅是因为华夏重视农耕,也因为这关系帝王的合法性。】

    这一波,元仁宗笑了:“中原的汉人皇帝也不过如此,还用我们的历法,还用错了,哈哈!”

    说完,他对郭守敬大加赞赏:“郭爱卿做得不错,赏!”

    【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开始启用以徐光启、汤若望为主的团队修正历法,可惜已经迟了,这个历法到了清朝顺治时期才得以颁布,因为以西方传教士为主,实际上最初它有另一个名字《西洋历法新书》。】

    朱元璋气到咬牙切齿:“修历法!大明必须有自己的历法!现在就修!”

    已经到末年才修,修了还便宜清朝,这是多么污辱人的事!

    【为什么明朝不自己修历?】

    【因为闭关锁国和无人。】

    【郭守敬修《授时历》,和团队吸收了色目人、阿拉伯人的信息,把天文观察站建立在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海南岛,东到朝鲜,西到甘肃、云南等遍布了大江南北的地方,《授时历》才得以完成。】

    【明朝的文人一个个在沉迷八股文、在搞党争、文斗,谁去建立天文观察站?】

    徐光启看到天幕提到自己,又激动又有些无奈。

    太晚了,已经太晚了!

    若是自己早生个几l百年多好,现在他研究的历法只能给满清用,真是不甘心!

    【而西方,不仅当权者的目光看向了外面的世界,文人的题材、眼光,也受到影响,开始关注更外面的世界。】

    1589

    年,明神宗万历皇帝开始沉湎酒色,不再上朝;

    1590年,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经济和工商业大力发展,莎士比亚受到影响,充满乐观情绪,创作历史剧《亨利六世》;

    1591年,汤显祖目睹了万历朝的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

    1594年,莎士比亚创作经典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4年,汤显祖在遂昌县当官,他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劝课农桑,让当地欣欣向荣。仿佛是受到鼓舞,汤显祖竟然把监狱里的犯人放回家过年,被政敌抓到了把柄……

    1595年,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理查二世》;

    1596年,莎士比亚创作《威尼斯商人》、《约翰王》;

    ……

    此时,汤显祖还在遂昌县当地方官;

    1598年,汤显祖怒而辞职,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1598年,汤显祖作《还魂记》,即《牡丹亭》,不少情节取自宋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1600年,汤显祖作《南柯记》,根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

    1601年,汤显祖作《邯郸记》,根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与《南柯记》相似,都是大梦一场表达对腐败官场的谴责;

    1601年,英国开启圈地运动,社会动荡,莎士比亚开始转向悲剧,作《哈姆雷特》;

    1602年,李贽死于狱中,汤显祖悲痛欲绝,为崇拜的思想家和好友作诗哀悼,此后逐渐信佛,晚年潜心修佛;

    1602年,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1605年,莎士比亚连作悲剧《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集齐“四大悲剧”;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出版……

    1616年,汤显祖在东方去世,莎士比亚在西方同年去世。

    .

    汤显祖在天幕上,仿佛看完了自己的一生。

    原来,在西方的同一时刻,还有另外一个西方人,写了如此多的著作。

    再看看自己,刚因为《紫箫记》被人攻击,说他影射朝政,不得不停笔搁置。

    汤显祖突然对官场完全没什么兴趣了。

    反正现在的党争文斗烦不胜烦,未来也是要辞官归隐,不如早点辞官,多写一些作品!

    这个莎士比亚,比自己的作品多出太多了!

    【历史学家称原始人文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的14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文学家,剧作家。】

    【无独有偶,汤显祖所生活的时期,文学思想也在进行激烈的斗争。】

    嘉靖时期,文

    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

    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更加提倡“复古”。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

    秦汉文学家、小说家一阵阵无语。

    “明朝距离我们现在几l千年了,还学我们,自己都不动动脑子吗?”

    贾谊想想几l千年后自己子孙还写自己风格的文章,顿时皱眉,只是想象一下就来气了。

    这千年的时间学了什么,学自己怎么可能超越自己,子孙还不如祖宗,这样的废物子孙要来何用!

    唐宋时期的文人也感觉压力剧增。

    唐宋派?

    合着他们的文不但要给同时代的上官、同僚等人看,还要担负后世的文坛?

    【人文主义的思想其实在过去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已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再生”和“复兴”的意义。到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初期,但丁、彼得拉克、薄迦丘和其他人的诗歌和小说反对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不只是片面的模仿或零碎的搜集,不是为了恢复古典文化和罗马帝国的荣光,而是一个新生,是古典文化与意大利人民天才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西方这时期出现了文坛上的三杰彼特拉克、溥迦丘、但丁。他们分别创作了《歌集》《十日谈》《神曲》等传世名作。】

    【但是文艺复兴与明代复古的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思潮社会环境不同,在艺术上内容不同、题材也不同、艺术家观念的相异,造成了“师古”活动的方法和结果也大不相同。】

    【西方文艺复兴中对古典艺术的复兴是在产生新兴事物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名为复兴,实为创新;而明代的复古却是文学家面对愈加集权的传统统治的一种无力的抗争,皇帝的意志和人民的士气遭到强烈的反对。】

    【就像是文学艺术,如果一味摹古,或流于空泛,其结果是其艺术成就不仅难以望古人项背,更别说有所创新了,这便从客观上阻碍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别看明朝出版行业繁荣,各种书籍、图画书都很丰富,但是论文学价值,我们依然最推唐朝。】

    唐朝的文人看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完全骄傲不起来。

    看起来,宋词的词牌来源于唐朝,元曲的杂剧、曲牌名也来源于唐朝,甚至明朝的小说写法、故事灵感也有许多来源于唐朝传奇,唐朝文人应该骄傲的。

    但是再一细细思考背后反映的政治背景,就觉得文人的处境非常艰难。

    从开始大兴文字狱的宋明清开始,不断地师古、复古,仿佛完全不会创新,但是换个角度看,看相权的彻底沦落,封建□□一步步加强,也可以看出文人的地位和自由度在步步下降,话语权越来越小,创作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窄。

    这样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不自由的。!

    西羚墨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