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767章空军才是重头戏4K
    与此同时,羊城,逸仙大学出版社的一间会议室里。

    几名年轻人正一脸热切地盯着电视屏幕。

    在他们前面的会议桌上,还摆放着不少啤酒和小吃。

    “这……装备方队一上来就是重头戏?”

    一名穿着半袖衬衫的年轻男子端着啤酒罐,但手上的动作却静止在了半空中。

    能在休息日集中到单位看阅兵的,显然都是铁杆军迷。

    但眼前这个型号的坦克,他们却都不认识。

    于是,只好把目光投向席博洋这个从大学时期就给各大杂志社投稿的老资历。

    但这一次,就连后者的眼神中都闪过了一丝犹豫:

    “好像……是之前传出来过一些风声的98式?”

    这个年代,由于解放军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很多东西,甚至包括装备名称都是以讹传讹。

    包括99式坦克,由于首次被观察到样车是在1998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误传为98式。

    “但是……好像也不太像……”

    席博洋摇了摇头,然后问道:

    “录像机应该开了吧?”

    另一名年纪稍大的人点了点头:

    “当然开了,我还准备转录一份回家收藏起来。”

    “我昨天还跟网上认识的京城朋友聊过,他说前几次演习彩排的时候,车辆方队都会从他们家楼下经过,没发现太多新东西。”

    最先开口的那个人语气愤愤不平:

    “这TM叫没有太多新东西?”

    如果不是旁边有人拉着,他几乎要起身冲到电视屏幕跟前去。

    不过,席博洋倒是表现的稳重很多:

    “第一个坦克方队是88B、第二个是88C,到第三个方队看见新坦克,我估计整个地面装备的情况都差不多,连咱们都感觉新鲜的装备,恐怕确实不会太多……”

    很快,他的预测就得到了验证——

    紧跟着三个坦克方队之后,86式步兵战车、89式装甲运输车、92式步兵战车、红旗7防空导弹……

    对于绝大多数受邀观礼的嘉宾,乃至全国上下正在电视机前面观看阅兵式直播的吃瓜群众来说,这些东西过去很少能在电视上看到,自然是新鲜感十足。

    但对于长期关注军事的人来说,就显得有些普通了。

    “博洋说的还真没错。”

    会议室里面的气氛也已经平静下去不少:

    “除了坦克以外,明明都是些老装备嘛……大多数都还是8开头的呢……”

    阅兵现场,周瑞夫在看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也给出了差不多的判断。

    “我想,从今天华夏军队展示的地面装备来看,他们目前最新锐的武器,应该就是大约十年前启动研发的那一批,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他对旁边正在给相机更换胶卷的白礼德说道。

    华夏在80年代前中期引进了一系列西方技术,但由于80年代末期双方之间的关系破裂,相当一部分型号都没来得及定型,被迫从技术引进变成了仿制。

    而在周瑞夫看来,如今已经过了差不多十年,华夏人也差不多该把当年那些技术研究明白了。

    “目前看下来,唯一的例外,应该是刚刚你说的那个新型号坦克,或许里面有一些俄国人的技术?”

    对于在冷战中度过了大半个职业生涯的周瑞夫而言,只要说起坦克,很难不让人想到苏联人。

    更何况华夏的军事工业本就跟他们息息相关。

    “我不好说,除非能看到内部的样式,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猜测。”

    白礼德摇了摇头:

    “但不管怎么样,至少从外观上,已经看不出太多模仿的痕迹了。”

    稍作停顿之后,他又继续道:

    “至于剩下的型号,我同意你的意见。”

    “最前面那些坦克的主炮是引进英国的L7、抽烟器的位置非常明显,刚刚过去的那些高炮,明显是瑞士人的厄利空GDF-003,还有短程防空导弹,应该就是法国人的响尾蛇,只不过华夏人它装到了拖车底盘上面,法国原装的地盘是用电的,据说充一次电连100公里都开不到……”

    作为过去长期驻扎在欧洲的技术参赞,白礼德对这些装备几乎如数家珍。

    “虽然他们应该已经能够自己生产,但总归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些型号。”

    在军事对抗中,熟悉对手的装备意味着能够占据巨大的先机。

    更何况,在两名美国军官看来,眼前这些东西也并不算先进。

    “看,后面应该是他们的海军装备。”

    白礼德指了指远处正在开过来的几列卡车。

    军舰自然不可能开到地上来,因此海军只能以“卡车拉着导弹”的形式参与阅兵。

    “海军装备……”

    周瑞夫略显轻蔑地笑了一声。

    实在不是他吹着唠,说起海军,哪怕在冷战巅峰的80年代初,美国海军也从来没怕过谁。

    他们要担心的从来不是能不能打赢某一个对手,而是能不能打赢全世界所有其它国家。

    旁边的白礼德虽然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想法显然也差不多。

    不过,他俩的笑容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在红旗61和海红旗7两型舰空导弹,以及鹰击8A和鹰击6两型反舰导弹之后,紧接着出场的是空军防空部队方阵。

    方阵最前面两排,是8发红旗2乙A地空导弹。

    这倒是没什么,S75的终极改进型,放在90年代末的眼光看,除了战斗部够大,以及动力段够长以外,基本已经找不出其它优点了。

    但跟在它们后面的,却是一种更加古老的武器。

    8门59式100mm高炮。

    “?”

    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周瑞夫的表情瞬间就凝固住了。

    在盟军行动一团乱糟地结束之后,美军很快便开始调查4月17日夜到4月18日凌晨的十几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堪萨斯州精神号被击落的时候,毕竟是有目击者在附近的。

    实际上也根本不用调查什么。

    南军那边保存着完整的开火记录。

    仗打完了,自然要宣传一下战争英雄。

    所以只要买几份报纸就能找到结果——

    几门КС-19高炮在B2的必经之路上打出了一轮覆盖弹幕。

    这也跟那架EA6B机组成员目击到的情况一致。

    而眼前的59式高炮,就是这一型号的华夏仿制版。

    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虽然人人都知道,现代战机被大口径高炮打下来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对方为了设置这个埋伏,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但不管怎么样,被S125和КС-19两种老爷兵器先后打下来两架最先进的隐身飞机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残骸都在人家手里呢。

    很影响士气的。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美国空军都快对这个东西PTSD了。

    如今华夏把类似的型号搬出来阅兵,显然也是参照了盟军行动中的战例。

    而很明显,美军吃瘪,是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

    那些宣传报道如今早已经满天都是。

    尤其华夏这边,还专门拿好几期新闻节目介绍了这次事件。

    所以,当这几门高炮通过面前的时候,周围突如其来地就响起了一阵掌声。

    甚至有几个国家的武官还一边鼓掌一边转过头,意味深长地看向了两个美国人。

    周瑞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感觉拳头都硬了。

    气抖冷.jpg

    “良新同志。”

    张老将军转过头,看向站在第二排的李良新,之前一直保持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你这个安排确实不错。”

    他说着指了指前面已经陆续走远的8门高炮:

    “看上去,国内外观众的反响都很热烈嘛。”

    作为军队主要领导,阅兵抽调的部队序列,张老当然是知道的。

    实际上,在今年3月份最初选定参阅单位的时候,眼前这个方队,还是“中远程防空导弹方队”。

    但4月份就发生了巴尔干危机,被动反隐身雷达和大口径高炮的组合一战成名。

    前者的存在暂时还不能解密,毕竟一旦泄露,很可能被人联想到华夏与击落那架B2之间有关,自然不可能到阅兵式上面显摆。

    但高炮没问题啊。

    91年之后,意识到老式防空导弹不靠谱的华夏军队早就把59式高炮给重新拖出来,组建了几支混成防空旅。

    现在让高炮和导弹在一起参阅,也很合理吧?

    况且红旗2乙A本来也不是什么先进装备,后面跟上几门同样不先进的高炮,不丢人。

    还能震慑,或者至少是恶心一下美军。

    现在看来,效果还算不错。

    “对了,良新呐。”

    张老稍稍靠过去了一点:

    “那位叫常浩南的小同志,今天应该也在现场?”

    “肯定在的。”

    旁边的另一位领导听到了二人的对话,也回过头插了进来。

    在分列式过程中,大领导本人处在万众瞩目当中,肯定不好左顾右盼,但他们这些站在旁边的,稍微溜一会号倒是问题不大。

    “前两个月,我陪首长去江城视察了一个国庆献礼项目,常浩南同志就是那个项目的负责人。”

    “视察结束之后之后,专门找我们要了几份邀请函,说是准备给组里面的其他同志,我还专门问过,要不要给他自己留一份位置比较好的,但是他说已经有了。”

    实际上,就连常浩南都没预料到,李良新竟然真的会把59式高炮搬上阅兵式。

    看见这个地导和高炮混编的方队时,他差点没憋住笑出声来。

    好在只展示高炮而没展示反隐身雷达,也体现了华夏这边历来凡事留一手的习惯。

    不必担心被有心人把华夏和击落那架B2联系起来。

    这个锅,暂时还是由俄国人背着合适。

    在这样热烈,甚至有些欢脱的气氛之下,就连跟在后面的S300PMU都没什么人关注了。

    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解说员并没有像上一世那样暗示华夏已经引进了S300生产线,只当是一种普通的高性能装备介绍了一番。

    关于这件事,前两天去武清机场的时候,郑良群还专门咨询过常浩南和丁高恒的意见。

    而后两者一致认为,考虑到如今航空兵的装备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国产第三代战斗机也马上就要列装服役的情况下,完全没必要搞这种意义不大的虚张声势。

    真要是无中生有来这么一波,反而显得咱们不够自信了。

    于是在阅兵前夕又进行了一次删改,才最终定稿。

    对于这个变化,反应最大的自然是几名俄罗斯武官。

    关于原来那个版本的解说词,华夏方面自然是跟俄方沟通过的。

    否则你这边暗示了一圈,别人却一脸懵逼地表示说我根本没卖过,那岂不是成了笑话。

    但是今天,本来得意洋洋地听着解说词的安德烈·利皮林,却发现好像跟之前的说法有点对不上。

    他又赶紧向旁边的翻译确认了一下。

    确实没有提到跟“自行研发”或者“国产”相关的内容。

    这让利皮林感到有点心慌。

    俄国方面最开始之所以会同意配合,自然不是出于国际主义精神,而是为了生意——

    把进口的S300说成是国产,显然表明华夏人对于这一型号的性能非常满意,并将其视为威慑潜在对手的撒手锏。

    但现在……

    “难不成他们已经搞出了新型的防空导弹?”

    利皮林陷入了自我怀疑。

    虽然没听说华夏人这两年在导弹技术方面有什么特别巨大的进步,但考虑到他们在航空和机械制造领域似乎也是一直掖着藏着然后突然井喷式发展,似乎也不是没可能……

    思来想去,他决定把这个情况上报给国内,让安泰公司加快对华夏去年订购的4个营S300PMU1的交付,同时加快最新型号S300PM2和PM3的测试和研发进程……

    进行到这里,现场的外国代表已经是各怀心思了。

    ……

    紧随地面装备方队之后,空中编队的入场,更是把这种情况推向了顶峰。

    由于今天的天气条件远比上一世的十月一日更好,能见度极高且几乎完全无风,因此空中编队采取了三个预设方案中飞行高度最低的一个。

    尤其是打头阵的八一飞行表演队。

    一架轰油6带着8架歼教9Y,以一个低到能给人带来些许压迫感的高度,从众人头顶掠过。

    这一次,周瑞夫一改此前吊儿郎当的态度,端起照相机对着天空就是一阵连拍。

    “还真就服役了……”

    之前97年新加坡航展的时候,歼教9的出口型FTC2000就进行过地面和飞行演示。

    但是造一架飞机用于验证是一回事,把新技术投入量产并装备部队是另一回事。

    更何况还是投入飞行表演队这样的单位。

    说明华夏人对于其气动和操纵稳定性有着极强的信心。

    而且,这个型号从1997年中才有相关信息,如今才两年多点的功夫,就已经走完了测试流程。

    他合理推测,华夏人恐怕早就已经开始研究DSI进气道的相关技术,只不过一直暗中进行,没有被任何人发觉……

    这就有点吓人了。

    周瑞夫皱了皱眉头。

    后面两个大型机编队没什么好看的,轰6哪怕在华夏这边,也不算什么新装备了。

    歼8D虽然服役没几年,但本质上和歼8B的差别不大,当年和平典范的时候已经被看了个光。

    他有些期待的反而是96年第一届香洲航展上露面的那个型号。

    根据部署在盛京的内线爬墙,以及卫星照片综合推断,华夏应该已经装备了3-4个团的歼8C。

    海空军此前进行过几次试探,但华夏人的警惕性很高,即便出动歼8C,也极少会进行长时间目视接触。

    因此,目前还不清楚量产服役的版本和最初版本之间有没有差别。

    换句话说就是是否减配。

    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型号的威胁应该还是不小的。

    虽然机体还是二代机,但是从当初飞行表演的动作来看,部分性能相比幻影2000这样的轻型三代机都不遑多让。

    但越是盼着来越是不来。

    第四和第五个编队都是歼击轰炸机。

    周瑞夫对歼轰7的感知不深,但他知道此前空中自卫队的F4EJ曾经跟这种型号交过手,在视距内没有讨到过什么好处。

    “等等……”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突然注意到,这些华夏飞机都是挂着弹药的作战形态:

    “有点意思……”

    相比于飞机本身,周瑞夫对于这种细节上的变化更加感兴趣。

    这似乎说明华夏空军的训练强度和地勤维护水平正在逐渐提高。

    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挂弹动作。

    挂架和导发架属于飞机身上最容易出故障的地方之一,而且每架飞机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维护起来的工作量很大。

    万一掉个副油箱或者导弹什么的下来,可就乐子大了。

    既然他们敢这么搞,说明对于飞机的维护水平信心很足。

    当3组总共12架歼8C出现在取景框里面的时候,周瑞夫除了按动快门之外的第一反应,是瞅了一眼不远处之外的英国武官。

    他知道在大概两年前,一支皇家海军舰队被几架华夏飞机低空突入防空圈,其中有一架飞机模仿马岛战争时的阿军A4,向皇家方舟号投掷了两具副油箱。

    似乎就是歼8C干的。

    这件事后来被低调处理了,包括在场一艘民船上的记者拍到的照片也都被销毁,皇家海军对具体情况更是讳莫如深。

    但大概经过不可能瞒住内行人。

    果然,英国武官并没有抬头,而是一脸复杂地把目光投向对面的人群。

    周瑞夫的心情忽然没那么糟了。

    他把相机从脖子上摘下来,准备取出胶卷。

    按照此前的估计,歼8C出场过后,应该就没什么重要的东西了。

    最重磅的无非是苏27SK,但这个型号对于美军来说并不陌生。

    他们甚至已经搞到了一架原装的苏27S,完全没必要试图从阅兵上看出些什么来。

    ……

    与此同时,女解说员的声音也重新响了起来:

    “现在飞过来的,是由某航空兵师两个团混编组成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梯队,这是人民空军在未来反侵略作战中的主力机型,由三组,总共12架飞机编成……”

    直到这个时候,张老将军沉静如水的脸色终于再次有了变化。

    如果说,刚才他的感觉还是任重道远,那么这个时候,至少算是曙光初现了。

    “未来反侵略作战中的主力机型”,这是在之前确定解说词的时候,他亲自加上的内容。

    实际上,即便以眼下的视角来看,两种国产三代机进展顺利,大概会在几年内开始装备部队。

    歼8C的定位已经从前几年的核心主力,逐渐变为负责过渡、以及特定拦截和侦察任务的型号。

    计划装备量也从最开始的400-600架减少了大约一半。

    但是,他仍然把这句话给写了进去——

    反谁的侵略,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反侵略,不言自明。

    当年组织那场演习的时候,甚至还有很多部队驾驶的是第一代的歼6战斗机。

    而进入演习周边空域进行挑衅的,则是F14。

    张老将军还记得,一名航空团长在起飞升空之前,向他保证“一定把来犯之敌拦截在我领空之外”时,那几乎是诀别的眼神。

    也是因此,在歼8C完成生产定型之后,他特地关照,给那支部队进行换装。

    只可惜,由于位于东南一线,因此他们无法长期脱离战备状态,失去了来到这次阅兵的机会。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的话……”

    张老眼神微动,开始在大脑中模拟,如果是现在,而非三年前开展那次演习,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

    而同样在思考这件事的,还有很多人。

    观礼台上的军官、电视前面的军迷、飞机座舱里的飞行员……

    每个人,都在憋着一股气。

    这股气已经憋了几年。

    而且。

    说来也巧,正是自从1996年之后,华夏似乎走上了一条快车道。

    并不是说之前发展得不够快。

    而是最近几年,有点异乎寻常地快。

    只要稍微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似乎经常能听到一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消息。

    以至于这几年间——

    在香洲航展上第一次见到歼8C的时候。

    在猎蝠行动成功的时候。

    在筑堤行动完成的时候。

    在得知B2被击落的时候。

    在北约的盟军行动以失败结束的时候……

    虽然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其中的一件或几件事。

    但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或许已经可以松口气了吧?”的想法。

    然而,当短暂的喜悦过去之后,大洋彼岸强敌的阴影,却仍然阴魂不散地笼罩在心头,告诉每个人——

    不行,还不是时候。

    ……

    而对于等候多时的席博洋来说,在看到这12架飞机的时候,他对于这次阅兵的期待,就已经得到满足了。

    作为军迷,哪怕是资深军迷,他能得到的信息,相比于内行人来说,也是少得可怜。

    因此,他一直关注的事情是,歼8C,到底服役了多少——

    正如二十多年后的军迷热衷于估计歼20的服役数量一样。

    听到解说员的播报之后,他赶紧把旁边的笔记本翻开:

    “某航空兵师……那应该是1师……”

    “两个团,比我之前估计的还要多一个,这么算的话,海军和空军加起来应该至少有6个歼击机团换装了……”

    “那……那岂不是140多架?”

    旁边一个人手一抖,直接把刚拿起来的啤酒罐掉在了桌上。

    “也不能这么说。”

    席博洋头也没抬:

    “开始换装不意味着换装完成,但不管怎么说,这才三年功夫,说明歼8C生产的速度非常快……”

    “刚才电视里面说,是我国未来反侵略作战的主力机型,那岂不是说明歼10和歼11都不太顺利?”

    另一个人的脸色显得不太好。

    张老显然想不到,自己加进去的那句话,还能让人产生这种联想。

    “歼10才刚首飞两年,进度不可能那么快,苏27是买的,国产型号也是进口零部件,显然不可能造太多……”

    席博洋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所以,未来六七年之内,说它是我军主力型号,还真就没什么问题。”

    “再说,别看歼8C是个二代机的底子,但之前军事报道上已经播过它发射霹雳11的镜头了,只要不在视距内格斗,国土防卫作战又不太吃航程,靠高空高速能力,未必不能跟三代机拼一下……”

    解释到这里,他抬起头来,重新看向电视。

    此时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下一个空中编队。。

    “正在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是人民空军新型远程歼击机梯队,这种飞机是世界上第三代远程重型歼击机的代表作……”

    解说员虽然没有提到具体型号,但坐在这里的人自然都能认出来,那是12架苏27SK。

    席博洋虽然刚刚嘴上那么说,不过真看到苏27出现的时候,眼里的期待和羡慕还是骗不了人的:

    “唉……估计等到再过10年,下一次阅兵的时候,咱们就能看见国产三代机了……”

    显然,这个估计对于旁边几个人来说,还是有点失望的:

    “10年……也太久了……咱们究竟要被美国人压多长时间呐……”

    “说久也不久……”

    席博洋灌了口啤酒,开始发挥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都才二十多,岁数最大的杨哥,也才三十出头,接下来,正是我们发光发热的时候……估计等我们退休之前,肯定会看到那一天的。”

    “难道你们不觉得,跟国家一起经历这个由弱到强的过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么?”

    “……”

    他还想再说点什么,但女解说员悦耳的声音重新响起,把其他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了电视上:

    “接下来接受检阅的,是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编队,由我国自行研发生产的两个不同型号歼击机轻重搭配组成,是人民空军新质作战力量的核心和典型,其中,重型战斗机……”

    这一段解说词,尤其长。

    当然也是得益于两种飞机出色的低速性能,给了解说员相对更长的时间来念稿。

    但后面的部分,席博洋已经听不进去了。

    因为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已经集中到了视觉上面。

    整个世界,对他来说仿佛都安静下来——

    五架飞机,呈楔队出现在镜头当中。

    最前面的一架和最外侧的两架仍然是他熟悉的苏27。

    当然,既然是国产型号,那么想必应该叫做歼11才对。

    这倒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

    夹在中间的两架……

    机腹进气、鸭式布局、翼身融合……

    “歼10,是歼10!”

    席博洋兴奋地直接弹了起来,甚至把椅子直接撞翻在地。

    虽然他在不到一分钟之前才下了判断,说歼10的进度“不可能那么快”。

    但这功夫,他哪还顾不上脸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扑到了电视前面,想要尽可能看清楚更多细节。

    只可惜这功夫的电视转播信号分辨率实在一般,哪怕凑到最近,也只能看到一个外形。

    “啊——”

    他懊恼地拍了一下额头:

    “我好想去现场啊……”

    ……

    而就在席博洋欲求而不得的阅兵现场,周瑞夫觉得自己的呼吸已经停滞住了。

    虽然早在这个型号首飞之前,情报部门就已经推测出了大概的设计方案,在试飞过程中,也没少派内线到132厂周围蹲草偷拍。

    但能在阅兵式上(相对)近距离观察到华夏尚未正式服役的飞机,仍然是极其罕见的机会。

    周瑞夫下意识举起照相机,把镜头焦距调整到最大。

    紧接着,他意识到刚刚已经把胶卷给卸了。

    周瑞夫简直想要抽自己的耳光,但光是后悔显然无济于事,只好对着白礼德大声喊道:

    “快,拍照,拍照!”

    与此同时,常浩南也抬着头,目视五架飞机逐渐接近,又逐渐远去。

    半小时前祝虞声的感觉,他终于也体会到了。

    歼11AS的01号机、两架歼11A涡扇验证机和歼10原始方案的01、03号原型机。

    每一架,他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尤其是最外侧的两架飞机,正装着4具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新型涡扇10发动机。

    或许现场99%的人都看不出其中的区别。

    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那也是跟前一个编队一样的苏27SK。

    但在相似的外形之下,却隐藏着完全不同的内在……

    对常浩南来说,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阅兵场上一样。

    借着转头的功夫,他眼角的余光瞟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似乎,首长这次对着半空中挥手致意的时间,也格外长……

    (本章完)